北京日报:硬核防疫何必纠结"土味"
2020-02-28 15:11:10?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吴静 吴静 |
鼠年篮球比分直播:临近之际,新冠肺炎疫情汹汹来袭。对于治理者来说,这无异于一场能力测验,谁在真抓实干,谁在虚与委蛇,一目了然。此次,在网络舆论场上向来低调的广大乡村,就因“硬核防疫”,大获关注。 都有哪些“硬核”法儿?比如,为劝说乡亲们宅家,多地村干部借大喇叭“暴躁喊话”;为减少人员流动,村口值班组拿扫帚棍子等严防死守;为让宣传入脑入心,各类横幅标语简单直白……种种手段,见事早,接地气,执行快,营造出浓厚的防疫氛围。 这般防疫,初看“土味”,细思可敬。然而,在许多人点赞的同时,亦不乏声音对“土味方案”嗤之以鼻,认为如此这般不够“高级”,话里话外一股精英视角的优越感。是的,或许以教科书的角度,这些防疫方式是不够光鲜,但什么又是所谓“高级”呢?现代化的治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基于发展程度生长出来的呢? 台湾大学教授朱云汉讲授中国研究课程时,第一节课就向学生强调,理解中国要注意三件事:中国非常大!中国非常非常大!中国非常非常非常大!这个“大”,不仅是指面积之大、人口之巨,更意味着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程度不平衡不充分。 就拿此次来说,疫情消息一经传出,各大城市立即紧张地行动起来,但在广袤的农村,人们关注最多的,显然不是新闻或科普。信息缺位导致防控意识不足,雪上加霜的,还有走亲访友的浓重年俗、并不宽裕的医疗条件。人命关天,是守着文明的形式牺牲防控效率,还是顶着“土味”的帽子守护村民安全?事缓从恒,事急从权,实效才是硬道理。 之所以要为“硬核防疫”分辩几句,不仅在于其治理实效,还在于其治理思路。什么是真正的巧妇?不是拿着海参鲍鱼做出满汉全席的那位,而是拿着白菜豆腐端出四菜一汤的那位。“硬核防疫”就可贵在,思路的以人为本、为民负责,手段的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没有为了追求形式美而透支落地的可行性。疫情防控如此,其他工作何尝不是如此? 借由“硬核防疫”,我们看到一次成功的乡村治理,也得以一窥真实的中国农村。许多人的意外甚至不解,恰恰说明对国情社情了解得并不全面。传播学有个回音室效应,在媒介的筛选下,人们会只看想看的、只听想听的。一旦身处“信息茧房”,也就竖起了一道阻碍认知的高墙。且看网络世界,大城市永远处在高光之下,“人均985”“月薪过万”成了社群中的常见标签,那些失语的地域和人群则容易被忽略。看不到一个全面的中国,更遑论对一项公共政策进行公允评价。 有一部纪实性乡村调查叫《中国在梁庄》,写的正是城市化进程中,河南一座县城里普通人的命运起伏、悲欢离合。或许再经过许久的发展,“梁庄”们也不见得能达到批评者口中的治理水平,其中的张三李四也难以获得网络关注,但那里藏着一个真实的中国,也孕育着强劲的生命力。一套接地气的治理方式循着自己的轨道悠悠运行,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还会给外界一个“硬核防疫”式的惊喜。(阎维民)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