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温度的“战疫”新闻报道
2020-03-02 16:01:03? ?来源:福建记协 责任编辑:吴静 吴静 |
2020年新春走基层·记者心得 做有温度的“战疫”新闻报道 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 伍晓慧
近段时间以来,全国正面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的严峻挑战。面对这场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一档深受市民信赖的民生新闻栏目,厦门广电集团《特区新闻广场》肩负着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准确公开报道疫情,回应社会关切,把握“时度效”,积极引导舆论的重要使命。作为栏目的一份子,我们特别想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俯下身子,在基层、在一线记录下这座城市所发生的生动的故事,用“有温度”的报道进一步凝聚人心、增强市民信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下结合近段时间制作的几条纪实类蹲点报道,分享一些新闻采访上的收获与思考。
01、 《封村日记》用纪实的手法开展舆论宣传
从1月29日开始,为了实现对进出流动人员实施全覆盖体温测量,厦门市的不少基层村社纷纷发动村民,在村口设立监测点等方式,构筑严密防线。1月30日凌晨,我们前往海沧区东孚街道的洪塘村,选择在“深夜”这一比较艰苦的场景里,记录下了洪塘村刘营小组监测点的工作。 村民自发组织的“守土”故事,背后一定有大量的细节以及家园情感的支撑,为了能细腻地呈现,我们决定用微纪实的手法来进行采访。考虑到此次的拍摄对象是村民,在设备上,我们采用了最为常见的微单相机,既保证采访的机动灵活,也不会给村民带来常规采访时,面对大摄影机所产生的压迫感和紧张感。 到达现场后,我们并不着急拍摄。而是先跟监测点的村民们了解情况。我们想知道,篮球比分直播:以来村里的一些变化,目前监测点的相关计划与安排,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村民要自发组织做这件事情。 面上的情况有了,整个报道的基本框架也就勾勒了出来。但整个报道还缺乏一个具体的故事案例作为“落点”,或者说是“冲突点”,以展现监测点具体的运行模式是否行之有效。于是我们选择继续又等待了一个晚上。后来,终于等到了一家来自安徽的返厦务工人员。监测点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对车上人员进行体温检测,询问相关来厦线路及目的,如何进一步做好自我隔离措施,更为具体地呈现整个监测点的工作流程。 于此同时,记者还特别和村民们聊起了自己在夜深蹲守的感受,作为一条“感情线”贯穿其中,让整篇报道更为丰满充实。就这样在“点、线、面”三个维度上,通过纪实的拍摄手法,把基层村居的抗疫坚守具体地展现了出来。同时在细节上也带着一种城市的温度,“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去包容更多的返厦务工人员,呼吁大家一起努力,共度疫情难关。
02、《两个战场,共同战疫》 用情感传递一线人员的付出与坚守
在抗击疫情报道当中,新闻镜头里少不了身处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经过前期线索的收集,我们关注到了一对“战疫”夫妻的故事。丈夫潘伟江是禾山街道禾缘社区主任,肩负社区的疫情防抗,而他的妻子陈春红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重症病房的一名护士,面对的都是此次疫情里的危重病患。夫妻俩的工作有着各自的属性,但在疫情防抗中都非常重要。于是一个念头在脑海中逐渐鲜明起来:两个战场,共同战疫。 基础的构思有了,但是如何展现两个战场呢?众所周知,潘伟江的妻子陈春红身处重症病房工作,按照相关隔离措施,我们无法近距离对陈春红进行拍摄。那么,如何让丈夫潘伟江与妻子陈春红发生交集呢?我们决定把采访主要放在了丈夫潘伟江的这一方。在他社区工作这个“战场”,我们详细记录了他一天的工作安排,社区督查,开会,吃盒饭,事无巨细。但也在为另一个“战场”作铺垫。 在前期与潘伟江的沟通中,我们得知他会定期给妻子运送一些生活物资。但是遗憾的是,两个人常常因为工作时间和其他原因,无法正常见上一面。于是我们决定好好利用潘伟江的一次运送生活必需品的机会,创造两个人“相遇”的条件。好在,我们选择的时间点正好是陈春红下班的时间段,最终,我们如愿以偿地拍到了潘伟江与妻子远距离深情的对望。他们之间几句简单的沟通,很朴实但又充沛地表现出了彼此的牵挂,将整个片子推向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妻子陈春红工作的“战场”,我们选择用更为巧妙方式,利用手上有限的陈春红提供的工作照片,以及丈夫潘伟江这里能够抓取的信息,在后期的剪辑中,见缝插针地贯穿其中,让整条片子“事”和“情”有机融合。总体来说,在这条新闻的采访中,我们始终立足人物故事本身的情感诉求,并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来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我们始终相信:人性是温暖的,更何况是之前朝夕相处的夫妻。在这样特别的疫情时期,因为各自的工作属性,又进一步放大了这份特殊的情感,里面融合了爱与牵挂,以及早日战胜疫情的美好愿望。
03、《复产复工的异乡人》 关注大背景下的普通群众
随着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国范围内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病例人数正逐步回落,除湖北之外,各地也逐渐调整疫情防抗前期的冻结策略,复工复产正有序加力,城市的齿轮又重新转动了起来。但是另一方面,全国疫情发展的“拐点”尚未到来,一手要生产,一手抓防疫,是肩负在企业两头的担子。目前,员工到位的现状如何?复工复产又遇到哪些困难?具体到每一家企业,每一个个体来说,此时他们又有着什么样的心情?为此,我们选择蹲点了一家建筑企业,在疫情之下,纪实他们的复工复产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但是具体到新闻如何来表现?需要找到典型的人物。虽然全市复工复产是“一盘棋”,但落在每一个普通务工人员的身上,一定会有具体的故事和鲜活的心情。在采访中,我们在蹲点的企业找到了两组工作人员。一组是来自湖北籍的防水班组,他们今年并没有回家过年,所以工地一开工,就得以顺利返岗返工。但是他们的身上,一方面有着特殊时期特别地域的属性,能够支撑起这条报道中的“特殊时期”的感情线。另一方面,他们的工作遇到的苦恼,也可以很接地气地反映出不少企业所面临困境。对于防水班组的小工头匡长升师傅来说,他手下绝大部分的湖北工友都回了老家,一时半会儿没办法顺利返岗,这几天,好几个“老板”都喊匡师傅支援点人手,但他也实在变不出人来。现在也只能靠这三五个留在厦门的工友顶着,但这完全运转不开。复工复产中“人手紧”的问题,也就很自然地表现了出来。 另一组采访对象,我们重点关注到了项目上涂料班组的现场负责人郭伟清师傅。眼下他手上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接好返厦员工,落实他们的吃、住等生活基本保障,让大家安心落脚,好好干活。所以我们具体跟踪拍摄郭师傅安置三位从江西返厦的小工友的过程,记录下签署疫情防控责任书,联系村庄办理相关入住手续等细节。希望用这一条线来展现出这个特殊时期,每个务工人员做出的具体努力。 其实在采访的同时,我们从施工企业方面也宏观了解了目前复工复产的进展,以及他们采取的相关措施。但这些措施很具体很细致,在整篇报道中,我们尽可能地在跟拍的这两组人物的活动中具体展现出来。用细节来说明问题,打动观众。 在特殊的疫情时期,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心理活动。在这条报道中,我们情感线上的刻画,一方面是复工复产中大家的“干劲”,对战胜疫情的期盼和信心。同时我们也关注到,这些在厦务工人员作为这个城市的“异乡人”,在疫情时期,他们的付出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多,而整个城市的运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他们的一份力量。所以我们也希望能传递给观众这一份感受,这是你我的城市,在特殊的疫情时期,在我们共同拥有的这座城市里,你我需要用勤劳,担当,团结,理解,包容……让它重新开足马力,焕发生机。 总体来说,在这个特殊的疫情事情,社会各个方面都涌现了很多生动的人和故事。身为城市主流媒体的一份子,我们有这份责任用自己的镜头和笔触,来记录历史,记录时代。只有沉下心,俯下身,到最基层去,用深刻的思考,严谨的构思,专业的手法,细腻而有温度的情感,才能够完成打动人心的报道,为抗击疫情最后的胜利做好自己的份内使命。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