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天下>>国内热词>>养老困局

省政府办公厅近日下发《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对新建民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一次性补助3000元,改扩建机构每张床位一次性补助2000元。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家政服务、居家无障碍设施改造、紧急呼叫、安全援助和老年餐桌等多方面服务。

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承包、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兴建老年公寓、老年养护院、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敬老院等养老机构或服务设施。鼓励民办养老机构接收安置政府供养对象,政府按照规定标准拨付相关生活、医疗、照料等费用。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展老年营养保健、医疗康复、饮食服装、休闲旅游、文化传媒等养老产业,积极开发老年保健、老年照护、老年康复辅具、老年宜居社区等产品。

明确建设民办养老机构补助标准

《意见》要求,各地要建立民办公益性养老机构建设补贴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民办公益性养老机构(含租用期限在10年以上的)新建机构每张床位一次性补助3000元,改扩建机构每张床位一次性补助2000元。具体资金拨付管理办法由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研究制定。各级福利彩票公益金要列出一定比例,“以奖代补”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建设。

将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机构或服务设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符合条件的,按照土地划拨目录依法划拨。对社会资本兴办的养老机构或服务设施提供的养护服务免征营业税,占用耕地的,免征耕地占用税,用水、用电、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

采取财政贴息、担保等方式,加大对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金融支持。支持民办养老机构投保责任保险,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开展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对民办养老机构或服务设施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条件的,可申请纳入定点范围。

加强对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的管理

我省将对申请设立民办养老机构的组织或个人严格审查,把好准入关。加强对各级各类养老机构的管理,按照《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养老服务资格认证、建筑设施、人员配备、安全卫生、等级评定等标准,建立质量评估制度,规范社会资本养老服务行为。

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管理,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安全责任,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要组织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搞好职业资格鉴定,积极推行院长岗前培训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提高民办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记者 朱雪娇 吉卫华)

伴随着《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房养老”的“倒按揭”模式,养老地产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位于北京昌平区的北京太阳城是较早推出“养老地产”概念的项目之一,其主打卖点是“医护型全程化养老社区”。目前,小区居住人群以老年人为主体,绿化率高达60%,容积率不足0.7。负责太阳城业务的北京鑫尊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置业顾问牟国庆称,小区门口的会所每周一免费向老人开放,老人可以享受游泳、KTV、水疗等服务。社区内还有银龄老年公寓,向老年人出租公寓式管理的住房。

“楼道口都有无障碍通道,所有楼房都有电梯,轮椅、病床都能进去。”住户张阿姨说。退休后和老伴儿住在太阳城的刘阿姨介绍说,小区有食堂,饭菜价格也合理。“居住环境挺好,温泉水到户。社区里有与安贞医院合作的太阳城医院,打个电话就可以上门医疗,要是有个突发疾病,还有救护车直接送到附近的王府医院。”

近几年,像北京太阳城这样的养老地产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日渐红火。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80多家房地产商进入该领域。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亦在日前宣称,将筹备3年内建立15个养老社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司等保险企业也纷纷进军养老地产。

尽管越来越多的地产开发商试水养老地产,但在开发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王阿姨是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的万科幸福汇的第一批住户,她觉得社区的服务很周到,可医疗配套设施没跟上,“说是养老地产,但老年人最在乎的医疗问题没有解决。你瞧,社区医疗服务站到现在还没有盖起来。”

王阿姨面临的问题,恰恰是城市周边养老地产配套设施有限的缩影。世联地产顾问公司的工作人员称,以海南清水湾养老地产项目为例,由于当地医疗、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老年人在那里居住只是临时性、季节性的,并不长期居住。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余义华认为,发展养老地产的基础条件是周围的配套设施,即公共产品的投入,如老年人就医、购物、生活服务等。当前,我国公共产品资源分布不均,多集中于大城市的中心地带。因此,养老地产的开发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相关配套设施,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开发成本,也使得目前养老地产项目多针对中高收入人群进行开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养老地产的发展。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国内,养老地产发展面临的另一问题是养老观念。“别说是‘倒按揭’了,就连卖掉城里小房换郊区养老房,很多老人都不能接受。”记者采访了一些中老年人,提到养老地产,大部分人表示不太了解,还有很多把养老地产与养老院和“以房养老”混为一谈。大多数受访者首先关注养老地产的产权、子女继承权,其次才会问到居住环境、配套设施等与养老密切相关的话题。

对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认为,多元化、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普及还需要一定时间,应将养老地产视作养老服务业多样化的一种途径,在养老地产的开发和运营上给予税收、融资等方面的优惠。

许多年以来,76岁的瑞安黄老伯一直独居在瑞安市飞云镇林南村的老宅,已经成家的两儿一女都在外地忙着做生意。因为性格有些孤僻,他不喜欢与他人来往,唯一的兴趣就是喂养自家的三条狼狗。

几天前,黄老伯在家中悄然离世。直到前天中午,侄子经过他的房门口,闻到一股臭味,这才发现老人已经辞世了三天。

黄老伯之死,再次提醒子女们:请多多关心老人,别只顾忙生计、忙事业。常回家看看吧,别让父母太孤独。

老人性格孤僻

平日以狼狗为伴

几年来,黄老伯一直独自居住在一间不算太大的平房里,平房紧临着的是两间已经破旧不堪的瓦房,据说是自家的老宅。

村里人说,老人有两儿一女,都已经成家,现在都在外地做生意。但同村还有不少亲属在,他们时不时也会过来看望黄老伯,早几天侄子还来过一次。

多年前,老人和妻子离了婚,因为性格有些孤僻,不太喜欢和他人来往,也不喜欢和别人一起居住,所以子女们就在老宅旁建了一间平房,让他独自居住。

虽然独居没人照顾,但黄老伯的身体还是很硬朗,平日里都是自己买菜做饭,洗衣服,从没找人帮忙过。只是最近老伯好像有些咳嗽,但也没见有什么异常。

大概是为了排遣寂寞,黄老伯养了三条狼狗做伴,平时很节省的老人家对这狼狗却很大方,隔三差五会去菜场买肉骨头给狗吃。

老人对狗很是宝贝,亲戚们怕狗咬,来看望老人都不敢进屋里。曾经有亲戚开玩笑让他把狗给卖了,被生气的老人整整骂了好几天。

侄子来看望才发现

老人已经离世三天

老人时常会到菜场里捡些碎肉末回来喂狗,对此邻居们也已经看惯了。但是近段时间,老人突然好几天没有出现了。起初,大家都没在意,以为老人家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减少了出门次数。

10月21日中午11点左右,老人的侄子经过平房门前,房门紧闭着,屋里却传来狼狗的狂叫声,而且还飘出了一股莫名的臭味。

侄子上前敲门,半天无人应答。他连忙叫来村里的其他几个亲戚,又叫来附近养狗场的人,打破窗户,控制住那几条狼狗,这才打开门走进老人的卧室。

凄惨的一幕呈现在众人眼前。老人仰躺在床上,双脚挂在床沿,身体已经肿胀、发臭。

事后,邻居们传言:“听说老人已经死了有三天了,连尸体都变绿了。”

据说,10月18日那天,附近的一位阿婆还见到过黄老伯,当时他正在屋前散步,后来还帮人杀鸡。对于他的突然离世,邻居们都表示很诧异。

警方推测老人系自然死亡

子女平常只是打电话问候

经过勘验,老人身上并没有伤痕,警方推测,老人死亡的时间至少有三天以上,死亡原因为自然死亡。老人的家属对死因无异议,也并未报案要求尸检。

前天晚上,老人的儿女从外地赶回村里料理后事。对于老人死后3天才被发现,他们非常自责,“自己在外地,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来,平时也只是打电话问候几句。”

村里人说,林南村独居老人很少,就算有,也都居住在老人院里。过年过节,村里都会组织党员和村民去看望老人。林南村党委书记余丰收解释,黄老伯的情况比较特殊,身份证上是林中村人,但前些年住到林南村,但应该归林中村管。

“虽然老人是我们村人,但居住在林南村已经有好几年了,结果造成两个村子的村干部对老人都有些陌生。逢年过节时我们也经常去老人院,去村民家探望老人,但是由于黄老伯住在林南村时间已久,现在大家都快把这位老人忘记了。”林中村党委书记余海文表示,现在林中村里的独居老人也都住在老人院,但是对于住在外村的黄老伯,大家只知道老人虽然独居,但身体健朗,家庭条件也还可以。

本报通讯员 陈瑞建 项武龙 应诚诚 本报驻温州记者 苗丽娜

近段时间以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据有些媒体报道,目前管理层与多套养老方案设计者们已经就养老制度改革达成多项共识,其中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养老金实行并轨已基本没有悬念。

民众在对养老金并轨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表示欢迎的同时,却对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忧心忡忡。事实上,这种担心是没必要的,因为这种做法既有益于提高劳动者参与养老保险的意识,也对提高未来的养老保险待遇、弥补养老金缺口有诸多裨益。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巨大的养老金缺口;二是养老保险覆盖面不全和保障水平低下。在养老金缺口方面,虽然现在有关的各种估算差异甚大,但养老金缺口大却是公认的事实。在养老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方面,目前能够靠离退休金作为最主要养老方式的老年人仅占24%,一些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退休金仅有几十元。

与庞大的老龄队伍相比,我国劳动者的缴费比例却不高。按照规定,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可行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然而,由于养老保险意识的淡薄和缺乏对相关政策的了解,我国劳动者队伍中实际参保缴费的人数依然有限。特别是在流动人口当中,缴费比例仍十分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调查数据表明,2012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仅为14.3%。不仅如此,流动人口的退保现象也比较严重。

延长缴费年限的潜在收益不容小觑。根据人社部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年我国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20001亿元,其中征缴收入16467亿元。这就意味着,假设缴费比例不变的情况下,缴费年限每增加一年,我国的养老保险收入就将至少增加1.6万亿以上的收入。此外,延长缴费年限,也将改变部分青年劳动者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着急”、“不愿意”缴费的心态。

当然,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的政策仍处在讨论之中,即使真正落实,也需要一些相关的政策配套,以避免对劳动者和企业可能带来的冲击。其基本原则就是必须坚持将基本养老金待遇与缴费年限长短和缴费多少紧密联系,多缴多得、少缴少得,从而对参保人员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我国的养老保险采取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三方分担的机制,那么如何保证国家投入的增加、尽量减轻劳动者和企业负担,也是一个需要在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的问题。(李长安 作者是对外经贸大学社会保障系主任)

最近养老改革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记者20日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改革方向明确,但养老“并轨”、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等具体问题仍处在研讨阶段,目前还谈不到出台政策。

有权威人士向新华社记者透露,这一顶层设计有望年内完成并上报给决策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指出,即便如此,距离政策出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据记者了解,这项由人社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负责制订的养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涉及养老“并轨”、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退休年龄调整等多项重大问题,是一项一揽子工程。

郑秉文指出,如此重大的问题显然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就能决定的事情。设计方案完成后,会上报给决策层,可能还会修改,而且还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如果有法律上的变动,很可能还要涉及全国人大,最终才能形成政策法规,然后分步实施。

其实,在养老改革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共识”一向很明确。以养老“并轨”为例,早在2012年两会期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就明确表示,随着社保标准的提高和改革的不断推进,“双轨制”终将合并统一。《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由此可见,“并轨”等问题不但方向明确,而且势在必行。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指出,从这个角度来看,各部委和专家对此的确是有“共识”的,养老改革顶层设计将会涉及此方面的内容的确没有“悬念”,但具体路径仍然处于研讨阶段。据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 徐博)

养老险制度具体方案尚无定论

养老险延长缴费年限已达成共识 专家建议建立精算型制度 多缴多得 少缴少得

昨天多家媒体报道称,备受瞩目的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研讨会已落下帷幕,多个部委与养老方案设计者在养老制度上达成了多项共识,延长养老金缴费年限已成定论。记者当天求证多位业界人士了解到,养老保险制度具体方案目前仍无定论。

据悉,目前,被邀请参会的四家单位的学者已经将自己的优化方案上交,但所涉及的具体养老方案以及相关政策何时出台均无定论。

在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中,退休年龄是否应延长、最低缴费年限是否应该延长等问题广受关注。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延迟退休是大趋所势,全世界都如此。延长缴费年限与延迟退休往往是一回事。延迟退休的结果可以多拿养老金,而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也可以多缴,但是多缴多得的激励性不是很足,延长缴费年限就难以执行。所以应该建立一种精算型的制度,多缴多得,少缴少得,在国外,这叫“对等原则”。

郑秉文说:“理论上讲2005年的38号文件规定,多缴一年的费用相当于当地平均收入的一个百分点,但事实上执行起来,老百姓看不到相当于当地收入的这一个百分点。在理论上即使有,老百姓计算起来也非常复杂,所以制度的复杂性导致参保人和未参保人的信心很不足,看得不是太清楚。”

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郑功成看来,延迟退休是必然的,这涉及到代际负担的公平,但是这又是一个“小步渐进”的过程,不能一个红头文件下来就立刻延长。

“人的预计寿命不断延长,考虑到代际负担的公平,所以是必然的。这应该是最基本最基础的。”郑功成表示,“反言之,如果人的预计寿命不延长,无论我们的养老金是什么状况,我也是不赞成退休年龄推迟的。再者,我讲的不是明年就提到65岁退休,而是一种趋势,是一个中长期的趋势,有必然性。”据央广报道

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多部委就养老方案达成多项共识 延长缴费年限已定

摘要:如今,顶层设计的大方向已定,那么,养老制度的具体安排就成了下一步急需解决的问题。最后一个达成共识的问题则是对上述制度安排的执行落实,经过讨论,针对养老制度将采取“三分政策、七分管理”的原则。

多部委闭门会诊养老制度顶层设计方案

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成共识

本报记者王晓慧 北京报道

多部委与多套养老方案设计者们为期两天的闭门会议在养老制度上达成了多项共识。《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获悉,其中,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养老金实行并轨已基本没有悬念。

“此次会议仅界于部门和专家之间的讨论阶段,后面还有部门和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各个层面的讨论和研究。”10月17日,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多方在顶层设计的规划、养老制度的安排以及如何实现上述制度这三大问题上达成了方向上的共识,但所涉及的具体养老方案以及相关政策何时出台均无定论。

据悉,签订了保密协议的养老方案共有4个版本,分别由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四方提供。

改革是修补还是重建

养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如何定位?是此次闭门会议绕不开的话题。

“顶层设计的定位着重在未来一个方案的设计还是对现行政策进行修补?这个问题在此次会议上的讨论相对集中。”杨燕绥表示,养老是个长期计划,因此,养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达成的共识就是,既要着重未来的规划又要兼顾当前政策的修补。

其实,早在此次会议之前,针对建立什么样的养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就有诸多猜测,有的学者认为应是以修补现行的制度漏洞为主,有的学者则大胆建议将现行体制推倒重来。但记者从人保部相关人士处了解到的结果则是,任何制度尤其是养老方面的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是小步慢跑,制度设计上也会更加倾向于选择能够平稳过渡的方案。

如今,顶层设计的大方向已定,那么,养老制度的具体安排就成了下一步急需解决的问题。

“达成共识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养老制度的安排;其中,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问题达成共识,就是说,‘统账结合’的结构是有共识的,但是采取大统筹小账户还是小统筹大账户等具体方案设计还需要磨合。”杨燕绥表示,从近期发展考虑,采取大统筹小账户相对合理,毕竟财政资金还不到位;但从未来发展来看,财政资金到位以后要限定,不能无限放大,因此,统筹账户应缩小,个人账户要趋大。

最后一个达成共识的问题则是对上述制度安排的执行落实,经过讨论,针对养老制度将采取“三分政策、七分管理”的原则。

“政策再好,执行才是关键。”据杨燕绥介绍,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一定要加强居民档案和社保信息的管理,只有这些数据向上集中才有可能形成顶层设计,家底都摸不清,设计就是盲目;同时,中央统筹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已达成共识,但要区分中央和地方的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已经列入今年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改革计划。


延长缴费年限方向已定

养老改革有了方向上的共识,但大家更关心的则是制度环节的具体方案,比如延长缴费年限以及养老金并轨方面的讨论。

“这两个问题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同样是会上达成共识度最高的。”10月17日,一位不愿具名的与会专家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参加会议的所有团队的讨论几乎都涉及到了以上两个问题,目前达成的共识是,养老金并轨已是个无需讨论的问题,早晚的事,但是将目前的多轨制整合成一轨、两轨还是几个轨这些具体的方案尚无定论;同时,延长缴费年限也势在必行,但具体延长多少年限等具体方案都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讨论和定夺。

而就在此次闭门会议召开期间,社科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明确表示,养老保险的缴纳属于“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的制度设计,因此,延迟退休的结果是可以多拿养老金的,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实行延迟退休是一个趋势,而延长缴费年限与延迟退休往往是一回事。

“影响养老问题的几个要素当中,总会挑一个最为稳妥、影响最小、更好执行的因素来动,哪一个因素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相应的利弊会是怎样,部门都会考虑。”10月17日,一位接近人保部的相关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反问记者,增加缴费年限和直接延迟退休年龄相比,哪个利弊更大?一比较就知道哪个方案可行。

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却不止15年,也就是说,实际上的缴费年限远远超出15年;因此,即便增加缴费年限,对个人的影响也相对较小。但是,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则是男职工60岁,女职工50岁,女干部是55岁,一旦延长退休年龄,则是实打实地要多工作几年。

由此看来,就目前而言,将基本养老金待遇与缴费长短和多少紧密联系,从而对参保人员形成激励机制的延长缴费年限已成为未来养老金改革的方向。

上述与会专家同时告诉记者,除了延长缴费年限以及养老金并轨两个焦点问题之外,针对企业缴费的问题也达成了共识,与会团队一致认为,企业的缴纳费率太高,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就此从多渠道筹集资金,用来减少企业相关费率的负担。(王晓慧)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有关决策部署,中央财政将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纳入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并下拨22.2亿元资金,由地方统筹用于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民生商贸服务业、市场监管、市场监测等公益性服务业发展。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农村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设施建设,并鼓励地方以项目规划为平台,加大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中央基建投资等相关资金统筹,形成整体合力。二是创新发展模式,选择部分省份或市县开展试点。三是创新支持方式,在重点支持公办健康、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鼓励地方通过补助投资、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大养老、健康等服务业投入。 (记者李丽辉)

?

法院: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记者 韩景玮

本报讯 “只有父母出现生活困难的情况,自己才尽赡养义务,现在父母经济上不困难,所以自己不管。”被告席上,薄小东这样说。

10月11日,郑州惠济法院对此给出了答案:赡养父母天经地义,无附加条件,子女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履行。遂判令薄小东自11月1日起每月支付其父母赡养费700元,并承担父母的部分医疗费。

父亲 |

对儿子的不闻不问很生气

家住惠济区的薄老先生,膝下两男三女,今年也已是83岁高寿,本该颐养天年,却因养老问题而伤透脑筋。

由于患有胃癌、气管炎、心肌梗死等多种疾病,薄老先生经常住院,病重期间,女儿们忙前忙后地照顾,两个儿子却不怎么露面。

病友们嘴上虽说薄老先生有这几个姑娘很有福气,却对儿子们的不闻不问也很生气。

后来,才听薄老先生提起,两个儿子都不省心,大儿子,因为房子已不和父母来往。二儿子,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自己尚不能生活自理。

出院后,薄老先生越想越生气,他说,自己没多长时间了,没什么可争的,但是,老伴以后可怎么办?

一气之下,薄老先生把大儿子告上法院。

儿子 |

父母比我富裕,不用我养

法庭上,身为长子的薄小东却说父母有退休工资,有医疗保险,有大额存款,条件不错,比自己都富裕。他说,赡养老人是应该,但得合情合理。

法庭上,薄小东还坚称父母有存款,在农行还有多个账户,生活看病不缺钱。

为此,他还向法院申请了调查取证。

经查,薄老太太确实在农行有7万余元的存款。但是,薄老太太却说,那是二儿子的房屋拆迁款,那个钱,谁都不能动。

薄老太太说,老伴是退休职工不假,但是每月也才有2000元,自己每月有160元的养老保险,每年村里也发有1100元的占地租金,但是这点钱光看病都不够花。

法官 |

赡养义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履行

10月11日,惠济法院审结此案。法院认为,子女应当履行对父母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义务,该义务无期限,不得附加任何条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履行。

父母有收入也不能作为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理由。

薄老先生患多种疾病,薄老太太年迈体弱,作为原告的长子,薄小东应承担相应的赡养义务。

法院遂判决:薄小东自11月1日起每月支付其父母赡养费700元,同时,由于薄老先生次子患有精神疾病,无法独立生活,因其丧失赡养能力,故薄小东承担今后医疗费、护理费的1/4。

对此,主审法官刘朋飞称,现实中,不乏一些子女因某些“前提条件”而不履行赡养义务的案例。

赡养父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法律规定子女有对父母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经济困难时有权利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

但这不是说,父母经济水平良好时,子女就无需赡养父母。他说,赡养义务是不得附加任何条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履行的。

线索提供 李传林 刘朋飞

原标题:老人“全托”减轻独生子女负担

国务院14日公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迄今为止我国政府公布的首部有关健康服务业的文件。这部文件有哪些具体的惠民便民举措?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国家相关部门、专家和业界人士。

从重治病到重防病早诊断

《意见》提出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等目标任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国恩说,这份文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在制度设计上,将现行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医药卫生制度基础前移和后延,即更加强调强身健体和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加强健康管理和护理,重视生命全周期的健康管理。

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会长、慈铭健康体检集团总裁韩小红博士认为,每个成年人或多或少存在亚健康问题。疾病越早发现,越早治疗,就能节约治疗成本,延长寿命。《指导意见》提出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只要通过及时健康检查,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那些40岁—50岁就因病去世的人许多是完全可以长寿的。

引民资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意见》规定: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

孔医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孔令谦认为,政府放宽社会办医对民办医疗机构的发展“肯定是一大利好消息”。引入竞争机制,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民营医院之间形成竞争,注重人才培养,医德医风教育,提高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加强政府监督,能为老百姓放心就医提供安心保障,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就医选择。

以专业护理减轻家庭负担

对于《意见》提出推动发展专业、规范的护理服务的要求,湘雅博爱康复医院院长周江林认为,“在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即将突破2亿人的大背景下,可以预见,未来康复与护理服务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服务能力及服务水平将快速提升,城乡居民将有望实现在就近便利的前提下,得到个性化与专业化的康复、护理服务,改善健康和生活质量。”

他认为,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可大大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解放大批中青年劳动力,让家庭成员回到工作岗位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是解放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托老所”减轻医院压力

《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全托”等服务。这让长期关注养老问题的某新闻媒体记者十分兴奋:“我是一个独生女。我爸妈将来老了,我工作没时间照顾他们,但让我送他们进养老院,感情上过不去。现在好了,将来有社区‘托老所’,我可以上班前把他们送进去,晚上再接回来。”

刘国恩说,养老服务不完善容易导致老年人疾病频发,增加住院需求。这使本已紧张的大医院床位资源更加稀缺,这让那些急需住院治疗的病人因为床位紧张得不到及时治疗。良好的养老服务可减少大医院的压力。


开发健康险缓解“看病贵”

《意见》提要开发多种形式的健康保险,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企业为职工购买健康保险。

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创新战略研究室主任陈伟认为,目前,城乡居民享受的基本医疗保障范围是有限的。适合不同群体的商业健康保险可以增强城乡居民就医的支付能力。

陈伟说,对于一般收入群体,国家有可能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通过大病保险和保险公司合作的方式增加保险覆盖的病种。对于低收入的困难群体,政府有望出资为他们购买必要的健康服务保险。

引导足疗行业健康发展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足疗保健作为健康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服务行业。

对于拥有约1000万从业人员的足疗保健行业,刘国恩认为,足疗产业庞大,其中一些不乏中医保健成分。多年来,足疗保健等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引导,所以五花八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应通过制度设计,纳入大健康管理范畴,系统地规范引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升其服务质量,规范价格秩序。

七成社区(村)配健身设施

《意见》提出:加强基层多功能群众健身设施建设,到2020年,80%以上的市(地)、县(市、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70%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采取措施推动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等向社会开放。

对此,陈伟认为,国家增加投入兴建社区和乡村健身设施,有助于城乡居民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利国利民。老百姓病少了,个人和国家用于疾病的开支就少了。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昨天是重阳节,也是我国首个老年节,恰逢周日,不用上班的年轻人得以回家探望老人,享受团聚。“以后老年节不一定都赶在假期,要是上班没时间回家陪老人过节怎么办?”不少年轻人想得长远,他们呼吁老年节放假,鼓励年轻人回家探望老人。对此,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起草的党俊武博士表示,确定老年节这一新节日时,已经为未来“休假探望老人”留下法律空间。

后年重阳节非假期

“虽然平时也经常陪老人转转,但老年节这天能陪老父亲去国家大剧院听一场民族音乐会,了却他一个心愿,我真是开心。”在一家知识产权保护单位上班的张杰一脸幸福。他父亲每天都练拉二胡,对民族音乐情有独钟,“节日里陪他做最喜欢的事情,特别有意义。”张杰说,“就像篮球比分直播:必须团圆一样”。

看着老父亲高兴的笑脸,张杰开始计划明年该怎么给老人过老年节。他突然一阵担心,老年节没有假期,要是赶在工作日,没人陪老父亲怎么办?他连忙掏出手机,调出万年历,明年的重阳节是10月2日,这让他松了一口气。但2015年的重阳节,却是10月21日、周三。“真希望老年节能放假,能陪老人过节。”张杰说。

网友呼吁老年节放假

不少网民也发出了“放假团圆”、“放假陪老人”的呼吁。特别是近日全国假日办就放假安排向社会征集意见,不少网友建议将重阳节定为法定假日,鼓励子女陪陪老人,更好地体现“重阳敬老”。

“‘常回家看看’都已入法,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用人单位应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有网友说。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表示,把重阳节确定为法定老年节,是优良传统与现代法制的结合。“法律也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但这总需要时间。因此应该考虑为老年节增加一天假期。这不仅是一种福利,对弘扬我国优良传统也非常有意义。”

老年节带薪休假有望实现

党俊武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经留下了相关的法律空间。他透露,自己会继续推动老年节放假等配套政策的落实,并希望在今后能纳入法定假日范围。“带薪休假去看望老人,是可以做到的。”他乐观地说。

他还表示,即使未来不能实现放假探望60岁以上老人,也有可能先允许家里有80岁或者90岁以上老人的子女,率先在老年节休假探望老人。

也有专家表示,无论老年节是否放假,尊敬孝敬老人都不是一日之事,更不是应景作秀。他们表示,重阳节反映的是中国人对充满亲情的生活状态的崇尚与追求,未必一定“登高”或“买糕”;放假,也只是一种形式,将重阳节定为老年节,关键在于要让现代人知道这是一个敬老的节日,提醒子女履行孝道,营造感恩、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本报记者 童曙泉

中新社重庆10月13日电 题:首个“老年节”探访老年护养中心:“医养结合”成新养老趋势

中新社记者 韩璐

13日是农历九月初九,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重阳节。今年重阳节也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出台以来的首个法定“老年节”。中新社记者当日前往全国首家大型公立医院主办养老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探访这里老人的节日生活。

中国传统观念里素倡“养儿防老”,老人多与儿孙同住共享天伦之乐。但现代社会家庭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成本高、生存压力大等诸多因素日渐冲击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不少老人为给儿女减负主动走进养老院度晚年。

“养护中心比家里好,这里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她们对我们都很有爱心。”80岁的田锡华和丈夫曹心善已住进养护中心一个月。由于曹心善患有腿疾,需要每天输液和检查,在连续辞退了多名家庭陪护后,田锡华决定和老伴搬到养护中心。

“最开始家里也不同意,孩子们怕邻居说闲话,也担心我们在这里生活得不好。”田锡华说,除了完善的硬件配套,护养心中的“医养结合”成为她选择的重要因素。“每天都有专业医护人员来给老伴输液、检查身体。这里的床是按照医院的标准布置,如果在家,买一张这样的床不仅贵,而且不方便。”

记者灾护养中心里看到,中心的房间为两人标准间,房间除配置电视、热水器、冰箱等常用电器外,为保证老人们的安全,每个房间都在床头、马桶旁设有紧急呼叫器,确保工作人员随叫随到。

该护理中心院长邓庆称,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养老院”的看法有所改变。“虽然仍有不少人认为,将老人送进养老院,有悖传统孝道。但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尤其是身体患病的老年人在逐渐接受‘医养结合’的养老趋势。”

邓庆说,目前养护中心不仅接收生活能够基本自理的“养老型”老人,还依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收患有各种老年疾病的老人。“我们的护养中心有专业的护理团队,有医生24小时值班,为老人的健康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护养中心每周都会有医疗护理查房,对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

邓庆说,除了医疗服务,中心还设有专门的休闲棋牌娱乐室,并定期开展舞蹈、歌唱、书画等活动,丰富老人的生活。

“现在逢年过节,许多老人都不愿意回家,而是让家人们来中心看望。他们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不仅有健康的医疗保障,也有同龄友人的陪伴。”邓庆说。(完)

来自广州市民政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有126.4万名60岁以上户籍老人,占户籍人口总数15.4%,预测2020年年底将达到180万人。

与此相对应,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58 家,养老机构入住人数约2.2万人。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146个,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约为1.25万人。

重阳节前夕,记者来到广州一家住有3000位老人的养老机构广州寿星大厦,他们有为自己年轻一回的“乐活一族”,有卖掉房子买断养老院套间的“时尚夫妇”,也有身患重病被迫住进养老院的耄耋老伯……

通过与他们的交谈,记者发现,这些老人们的物质需求并不多,比较容易满足,而精神上的孤独、情感上的缺失,则是更为严重的问题。

无奈归宿

叶伯是广州本地人,说到为何住进养老院,81岁的他重重地叹了口气:“无可奈何!”

七年前,叶伯的老伴因病去世,叶伯搬到儿子家住。“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多年前出国了,最近一次见面是前年篮球比分直播:。另一个儿子在广州的一家公司上班,儿媳是小学老师,两人都是早出晚归。”

跟儿子住一起后,白天家里无人做饭,老人只能去小区的一个茶居消磨时光。

两个月前,叶伯因糖尿病病情加重坐上了轮椅,从医院转进了寿星大厦。除了糖尿病,他还患有冠心病、高血压,每天要吃六七种药。说到病情,叶伯的眼神一下子黯淡下来。

“谁不想三代同堂?我也是无可奈何。请保姆呢?我都请到怕了。”老伴去世前瘫痪多年,叶伯家先后请过十几个保姆,没有一个称心。

养老院里的饭菜量很足,而且定时定点送到床前。叶伯吃完早饭后,就去晒太阳、打麻将或看电视。自从他住进养老院,儿子、儿媳曾来探望过几次,每次叶伯都急着赶儿子走,“他来一趟就要耗费一天,太耽误事。”


乐活养老

70岁的孙姨和76岁的丈夫陈伯是养老院的“明星”,不仅因为他们能歌善舞,还因为当年他们与孙姨的父亲同时入住寿星大厦,可谓“两代同堂”。

十多年前,孙姨的母亲去世,孙姨担心年迈的父亲待在家中睹物思人,心情低落,便和陈伯商量让父亲换个地方住。2000年,孙姨、陈伯和父亲一起住进了寿星大厦。

“这里的生活非常简洁自然。我们花了九万元买下这个套间,每个月再交一千多元管理费,其他什么都不用操心了。而且这里只有‘同龄人’,我们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无忧无虑。”孙姨对自己的养老院生活很满意。

更为重要的是,寿星大厦附近就有一家医院,“有些老人跟我说,如果不是住在这里,得到及时治疗,恐怕都死了好几回了呢!”陈伯告诉记者。

“上午我俩去歌舞队排练节目,一直排练到十点,下午陈伯就在家里练唱歌,我进厨房做做饭,每天都像是在过节一样。”孙姨说。“我们住在这里,既为女儿们减轻了负担,自己也不必再为带孙儿而劳累。”孙姨说。


卖房养老

72岁的罗伯和68岁的朱姨今年一月份搬进寿星大厦,但朱姨原本并不打算入住,她只是想买下寿星大厦的套间作投资。“但是我们买下来后,决定自己搬进来住。”朱姨说。

罗伯和朱姨原来都是广东粤剧院的粤剧演员,“以前住在碧桂园,四房一厅,其实也挺好,但毕竟不可能有人上门照顾我们,邻居们也都是关起门来,‘潮州二胡——自己顾自己’,到了这里,大家都有来往,彼此关怀。”

但做出这个决定,不仅家里子女不理解,亲戚朋友也觉得愕然,“儿子劝了一夜,女儿还让我俩搬过去和她同住。她可能觉得我们好凄凉,其实不是的。”朱姨说。

现在,朱姨每周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周一、三、五要教其他老人跳舞,周二和周六要教唱歌,周四要表演粤剧,剩下周日就是固定的家庭团聚的日子。

其实,早在30多年前,罗伯就被查出患有鼻咽癌,七年前,朱姨也查出患有乳腺癌。“关键是老人不能有‘等死’的自暴自弃的想法。”罗伯说。(记者张林 实习生 赵阳欢 通讯员 杨贵轩)

中新网杭州10月13日电(见习记者肖娜)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成为一个不得不思考的社会问题。在传统尊老节日“重阳节”之际,记者探访了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些养老社区,在探访中发现,杭州的养老机构大多建于老人生活的社区,这些未被钢筋水泥禁锢的服务中心完美实现了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快乐养老的心愿。与此同时,杭城的养老服务也进入了科技化新阶段,只要动动手指头,按一个按钮,服务就能送上门——修煤气、修家电等,甚至有人上门陪聊、陪你一起过节。

拱墅区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正如歌里唱到的那样,若有一年,我们老去,会不会老无所依?

13日,记者在杭州市拱墅区米市巷街道大塘巷社区找到了答案。

在该社区的大塘人家老来乐会馆,记者看到,在这个约有500平方米的小洋楼里,娱乐设备一应俱全,该会馆整合了日托所、爱心食堂、阅览室、棋牌室、健身房、慈善超市、社区康复站、理发室、文体活动室等多种文化活动场所。

记者看到,在这里,一群群白发苍苍的老年人齐聚一堂,老人们或围坐一团下象棋、打牌,或坐在电视机前聊天,场面其乐融融。

正在织毛衣的袁妹林今年已58岁了,她除了每天给儿子孙女做做饭之外,其余的时间就都在这里度过。

“我是这里年龄最小的啦,这里的老人都是人老心不老,每天都聚在一起聊天,家里的烦恼也都没有了。”袁妹林笑着说道。

在往常的印象中,养老院总是被禁锢在水泥围墙内,离家很远,但这里却巧妙采用居家养老的模式,完美打造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这个活动中心实现了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快乐养老的心愿。”该社区主任陈军梅告诉记者,来这个活动中心的大都是本社区的居民,有些是跟儿女一起住的老人,但也有一部分是独居老人。

陈军梅表示,和杭州不少老小区一样,大塘巷社区老龄化较为严重,1941名老人,30%的老年人口比例。因为老人比较多,在街道的支持下,大塘巷社区还专门配有4名专职的助老员,但是相比老年人口,人员配备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据介绍,为解决助老员配备不足的问题,今年5月,中心被外包给杭州慈鸿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门从事为老人服务的公司,员工都持有养老护理员证书,懂得基本的护理知识,也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


紧急呼叫器构建智慧型养老平台

相对来说,一部分可以走出家门的老人可以在社区活动中心得到照顾,但也有一部分年龄较大的孤寡老人,因行走不便而不得不呆在家里。

这时,一些依托高科技的养老设备就应运而生了。

家住大塘巷社区的94岁独居老人黄冬梅就是这种智慧型养老模式的受益者。

记者在老人家中看到,电话机旁边安上了一个方块状机器,机器上面有一红一绿两个按键。而在老人家里的客厅房顶上,还有一台监控摄像头。

“需要紧急呼叫要按红键,这就直接打给了120,而绿色的按钮可以修电灯等等。”黄冬梅向记者介绍了紧急呼叫设备的用法。

黄冬梅说,她比较喜欢独居,女儿也几乎每天都来看望自己,再加上社区里各种方便的设备,她觉得自己晚年享福了。

该社区党委书记喻煜告诉记者,针对一些高龄独居老人,社区特意在他们家里安装了华数看护眼和援通呼叫设备。“目前该社区已在200余老人家里安装了援通呼叫器,6户独居老人家安上了华数看护眼。”

喻煜介绍道,这种援通呼叫器,配有红、绿两按键。不同颜色按键代表不同服务功能:“绿键”,为老人提供各类家政、物业、送餐等优质服务;“红键”,联通120急救中心,提供急救帮助。如若老人们有解决不了的家事、难事,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在第一时间享受周到服务。

除了拱墅区,这种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项目也将惠及杭城的绝大部分城区。记者从杭州市民政局了解到,该项目将被应用于上城、下城、江干、下沙、拱墅、西湖、滨江、西湖风景名胜区8大城区内70岁以上的孤寡、独居、空巢老人家中。按照自愿申请的原则,为老年人发放呼叫终端,提供就近、高效、便捷的养老服务和安全救助,而杭州也将建立市级层面的监管平台,对服务情况进行实时监督。

据了解,截至2012年底,杭州市已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2031家,覆盖66%的社区(村);星光老年之家3473个,覆盖全部社区(村);老年食堂913家,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14家,初步形成了居家养老15分钟步行服务圈。建成养老机构273家,床位数41616张,每百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3.26张;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达4.66万。2013年前三季度,杭州市又新增养老床位4685张,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51个,新增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数6000余人。(完)

中新网杭州10月13日电(汪恩民 邵思翊张骏)“未富先老”正考验着中国。为实现“老有善养”,浙江积极“破题”农村养老,探索居家、社区、机构相结合,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一系列养老服务的“浙江模式”。

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57.69万人,纯老家庭214.5万。其中农村老年人口为578.56万,纯老家庭138.6万,均占整体老年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解决好农村的养老问题,是解决好整个养老问题的关键一环。

老年人结对互帮 “银龄互助”情系夕阳

浙江安吉县报福村老人蔡友祥今年88岁,没有子嗣,一个人在山上的土屋,生活很不如意。常年居住在此,他的脚渐渐浮肿。对于一个88岁高龄的老人来说,挪步都显得那么困难。

生活的困顿一度让蔡友祥感到绝望,但当地老人协会“银龄互助”的活动让许久未展笑脸的蔡友祥欣慰地笑了。如今,他在协会帮助下,住在小侄子家,每月协会志愿者都会看望他多趟。

据报福村老人协会会长王明法介绍,像蔡友祥一样得到当地特殊照顾的老人还有不少。

2007年,该村老人协会组建了老年互助队伍,年纪较轻的老人义务帮扶年纪大的老人,当帮助别人的老人年事渐高时,就有下一批稍年轻的老人帮扶他们,形成互助的链条。这种互助形式被称为“银龄互助”。

目前,“银龄互助”已在浙江遍地开花,模式逐渐完善。杭州、湖州、台州、温州等地各市县纷纷“尝新”,并结合当地特色创新养老新模式。

依托基层老年人协会,组织老年人开展互帮互助、以老助老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健康、相对低龄的老年人帮扶空巢、高龄、病残、失能老年人,走出一条互助养老的新路子。

星光老年之家覆盖农村 满足多样化需求

在安吉县的上墅村,当地的老人们也感受着多方关怀。周根今年70岁,前几年老伴病重去世,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只有等到过年才回家。但是这些年,一个人生活的周根并没有感到孤独。“逢年过节村里送米又送油,时常老人协会还组织文艺活动,过几天重阳节,村里老人还要集体去苏州旅游,生活挺丰富的。”

当地老人协会会长汤有明告诉记者,“村里对老人的有待措施是有成文规定的,大大小小少说也有13条。比如逢年过节,给80岁以上的老人发礼送券;平时组织老人旅游;日常还有老年食堂,一荤一素一汤,饭管饱,5元一顿就够了。”

从2007年起,浙江省在农村试点星光老人之家。这个从城市的成功经验得出的“复制品”开始在农村生根发芽,并2011年开始,农村星光老年之家开始转型升级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重点解决农村老人日常用餐、医疗保健、文体娱乐等最基本、最亟需问题基础上,满足老人多样化的需求。

截至目前,浙江省60%的农村覆盖了星光老年之家,达到1.74万个。


市场购买服务实现“服务效益”

杭州丁桥镇是二十四孝之一的丁兰的故乡。在丁桥农村居住的陈海菊老人在接受居家养老服务和需求评估后,她能够享受到每月16小时的免费家政服务、50元高龄补贴,还有每年100元的服务券,可以用于超市购物、理发等。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

在杭州,像陈奶奶这样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农村老人并不在少数。

2012年,浙江省政府实施了统筹城乡、统筹机构居家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通过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由老人自主选择养老服务方式。其中,低保家庭中的失能老人到机构接受服务的,政府补贴不低于12000元/年/人;居家接受服务的,政府补贴不低于4800元/年/人。到2015年,浙江省政府购买服务的老人要达到2%。

目前,浙江省已有13.9万老人享受政府出钱购买服务,这其中包括了农村地区4.5万五保老人。

另外,其他政府部门也对养老发挥出了各自的作用。作为著名侨乡的浙江,为了让农村的空巢老人能经常与在国外工作的子女联系,2006年起,该省各个地市开始建立社区的视频聊天室。据悉,目前浙江省90个县已经全面建立起视频聊天室,县一级以下的街道社区也在逐步完善当中。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张军指出,各个地方都在创新养老模式,但关键是要看是否有可持续性。

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叶菊英也建议,中国“孝”文化的传统流传已久,除了政府所承担的职能外,家庭养老仍不可缺位。在她看来,家庭的照料和关怀不可取代。“建议能否在这方面,房地产开发有一些倾斜,让子女和老人居住在一个社区,方便子女就近照顾老人。”(完)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