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嘴”成“舌吻”,谁在躁动?
www.fjnet.cn?2013-05-31 09:19? 许 薇?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在艺术探索的范畴内,青年雕塑家“针对社会现象提出一些思考”,值得鼓励;且这一作品只是拟参展“从卡塞尔走来———首届漳州国际公共艺术展”,尚未堂而皇之正式安放于公共场所,因此引来些许非议,实属正常。如确属社会观感不佳,甚至导向不良,完全可以此后弃而不用。这样才是对艺术创作的包容和尊重。 但是,当名为《车站》的雕塑被媒体“聚焦”到只剩男女中学生,而对另一侧候车长椅上的8个男女老少视而不见;当原本如作者所言表现的是大而化之的“亲嘴”,却被媒体炯炯的目光看成是“舌吻”……这桩喧腾不休的热剧,就陡然被转移了焦点,甚至令人怀疑:是不是一起针对这起艺术展或者作者的“反向炒作”呢? 艺术是生活的映射和升华。将取之于现实的典型场景片段给以凝固化,用来凸显作者对不良现象的反思和批判,这本身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作品呈现的是中学生男女旁若无人的早恋和躁动,总不能因怕遭到误解而就此扼杀了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一切尝试吧?毋庸讳言,当前中学生恋爱现象公众已习以为常,因此这一内容完全可以“入题”。而作为观众,观赏时也要结合作者的表达意图进行整体注视和深沉思索,而不应该“只看一点、不及其余”,用选择性眼光对作品左挑右捡。 媒体出于惹人眼球、耸人听闻的需要,对作品进行割裂式观瞻和评判,然后多家兄弟媒体一哄而上进行围攻,虽或有社会责任感成分在其中若隐若现,却毫无疑问是对作品表现主题的扭曲、对艺术规律的偏离。如果受人之托,蓄意为之,更是涉嫌“三俗”炒作,甚至有违新闻职业道德。而公众如果不明就里,就此众说纷纭起来,则很容易沦为新闻炒作的“道具”,把不是“问题”的艺术问题夸大并上升为社会问题。 青春期男女由于荷尔蒙的萌动,难免情感失控,出现拥抱、亲嘴之类举动,进而影响学业,甚至误入歧途,这当然要引起警惕,需要多策应对。而媒体神经兮兮、炒作成癖,动辄提出貌似严肃、实则正常的问题来拷问大众,也难逃“躁动”之嫌。这,也颇为值得“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警觉”。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29]"中学生舌吻"雕塑:不是艺术,这是教唆!
- [ 05-29]越界的“中学生舌吻”雕塑
- [ 05-03]状元雕塑筑起什么思想?
- [ 05-02]湖北恩施一高中为高考状元立雕像续:雕塑头像被拆
- [ 04-25]洛阳现大背头弥勒金佛 盘点中国式奇葩雕塑
- [ 04-03]成都闹市一男子舌吻女雕塑 路人称神态投入(图)
- [ 03-26]广州雕塑院院长:雕塑要从殿堂走向民间
- [ 02-04]雕塑家为西沙海战英雄塑像 雕有琛航岛主权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