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古镇长卷皆画意
2014-07-25 08:52:40??来源:百花文艺网 责任编辑:陈晓青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时光映衬在土墙上,留下岁月斑驳的痕迹。那些风云变幻的往事,欲语还休的情节,不过是时光长河中偶尔激起的水花,转眼之间,便逝去了踪影…… --题记 引子 历史上,地僻东南的福建曾被中原人毫不客气地称为“蛮夷之地”,至西晋以后,由于大批中原汉族移民为躲避战祸南迁,随之而来的是中原文化便在此的生根发芽。位于篮球比分直播:邵武市南部的和平古镇,虽然它偏居于闽北边陲的山区,因其坐落于江西通往福建的必经之路上,所以历史上不仅商旅往来频繁,还成为见证汉族文化从中原进入福建后并融入当地文化的积淀和缩影。 和平,古称“禾坪”,意为地势平坦,盛产粮食。这座有着千余年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小镇,在沉默多年后,于2007年被评为篮球比分直播:最美丽的乡村之后,在短短的时间里便声名鹊起。国家旅游资源评定课题组负责人、福建师大旅游系主任袁书琪教授对和平古镇的评价为:“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而全国著名历史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也认为:和平古镇的建筑保留得不错,整个建筑格局,建筑的风貌遗存基本完整,价值比较高,文化积淀深厚。 在我看来,每一座城镇,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和平古镇就是一曲饱含了南武夷乡土气息的山歌,从遥远传唱至今;它不仅是一颗古朴的明珠,从远古璀璨到今天,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和山水音画的长卷,在这幅画卷里,沉淀的历史,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乡土文化使得其中的画意显得更加韵隽意长。而要成为一幅值得典藏的画卷,往往需要品鉴的人用心去体会和领悟,同时投入自己的真情去勾勒,才能使一幅充满历史沧桑的画卷赋予更加鲜活的生命。这种感受需要你把自己融入其中,在行走中发现,在探索中发掘,在思索中领悟,从而真正达到从外在到内在本质的延伸。 在旧时光的风景里凝固 我平常喜欢于行走中观赏沿途风景。在我眼里,自然的山水、风土人情、古老的村落,常常折射着充满地域特色的风情画卷。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我们都是为生存的目的而匆匆行走于世间,对于身边的风景常常漠视,即使有闲暇的时光,也往往会去追求远方那一抹靓丽。其实只要你放慢自己的脚步,做短暂的驻足,稍加留意身边的过往,那么,随着四季的轮回,你就会发现,所有的风景都会随着时间演换出万种风韵,并常常变幻出不同的色彩和心情。 其实,美好的事物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发现的。和平,听着这名字,就有一种平和安详的诗意。古镇说来也多次去过,却往往都是匆匆而去,匆匆而回。在一次带着悠闲心态前往和平古镇的路上,我用一种欣赏的目光、一种闲适的心情慢慢地走近它,从而发现了古镇真正的魅力所在。 从远处眺望古镇,其市井的喧嚣和其他地方并无二致。一路迤俪而行,一幅山林村野长卷便渐次展现眼前。初始,水田成片,阡陌纵横,田园风光清丽。于渐行渐近中,山峦、农田、小桥流水和错落有致的民居,渐淡渐浓地勾勒出一幅典型的江南农村小景。白云和天空衬托着的民居,没有缭绕的烟雾,没有幽远的钟声,只有洁净的空气在我的身边弥漫着,连同那种平静的、无欲无念的心境。在那层层叠叠黑瓦灰墙的古民居群中,那些高低错落的马头墙上,你可以清晰地看见隐藏在暗处的深绿色苔痕。岁月流逝的痕迹,就藏于午后阳光斑驳的阴影之中,如蔓草般柔韧,展现出抑扬顿挫的变化,如一幅凝重长卷里的中国画,一派古朴、一袭凝重,像一页尘封的历史,潇潇洒洒地漫卷在田野,这画卷仿佛是掩映在青绿山水间的音符,轻轻拔动,便可使你的心灵怦然。 怀着一种宁静而朴素的心境,我的脚步首先抵达的是连接古镇区南北城门的一条长600余米的青石板路,它是古镇最初的主街,街道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宛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古街两旁分布着近百条纵横交错呈网状的古建卵石巷道,或长或短,或宽或窄,高墙窄巷,古朴幽远。当今中国古建筑学泰斗、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和省建筑设计院院长、总设计师黄汉民以及省建委高级工程师林萌新等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评价这条古街,他们说:“和平镇保留如此完整的古街区,全国少见,堪称‘福建第一街’”。当我行走其间,就犹如一段远古的故事穿越时空的大门,微笑着向我走来。穿行于古镇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的纵横的小巷,浅浅的凉意便会从脚底沁上来,一丝丝向上蔓延,随着脚步的节拍变幻着并衍生出一份闲适的心情。步入其中的小巷,若遇着无人居住的旧宅,你从窗口望去,在沉寂的黑暗中,总会有一线浅浅的光,小心翼翼地渗过窗棂,在地上散落出别致的花样。有些民居的木质大门,朱漆在风雨的侵蚀下已经辨不出颜色,布满岁月的痕迹,让人浮想联翩。或许,这扇门的背后,会不会留有一段与众不同的故事?这院落的主人是故去了,还是背井离乡了呢?若只是飘落他乡,还会偶尔惦记这儿么?在异地他乡,还会做思乡的梦吗?时间成串滑落而留下断裂的声响,让人不得而知!也许已经逝去的已永远无法考证,而未来想象也无法从中追寻。这一切,或许只能让自己的想象,随门轴吱呀作响的弦声,在些许苍凉的意境中,回味着停留在历史深处的袅袅余音。 所有的民居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性。和平古镇的民居,就有着典型的徽派建筑特征。在古镇的小巷中,如今依旧居住着许多的人家,他们生活在祖辈留下的年代久远老房子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而质朴的生活。这里的许多人家的屋舍多为灰瓦黑檐,土墙木门。在古镇还保留着李氏、廖氏等五座完好大夫第,在大门的两旁和门楣的上方,镶嵌着一些古香古色的砖雕,雕满了形态各异的花鸟鱼兽,精细灵动而富含韵味。那些木质门窗上,或雕刻才子佳人、渔樵耕读的故事与传说,或演绎着古往今来的传奇故事。在古镇窄窄的街道边,有些临街的人家,将屋子做了门面,出售些当地的特产。在一家沧桑而陈旧的店铺门口,两个老年妇人坐在台阶下面,一边在择菜,一边低声地谈着什么。我慢慢地走过去,想为我的相机镜头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以此记录古镇里的生活原色。也许是习惯了古镇常年累月的寂静,她们很快就觉察到了我的悄无声息的脚步,转过身来,对着我,露出了明快的笑意。 在和平,游浆豆腐是不能不提的一种食品,它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众所周知,豆浆成为豆腐,关键一步在于加入石膏或盐卤。在和平古镇制作的豆腐却不用石膏或盐卤,豆腐坊做出来的游浆豆腐,是用陈浆作为酵母来制作。酵母盛放在一大缸中,加工豆腐用了多少酵母水,当天就要适量添加,以保证天天使用,天天不减。而加工豆腐添加酵母也非常有讲究,首先将豆浆倒入大锅中,之后按一定比例,逐渐加入适量发酵变酸的母浆,用松木制成的大木瓢在豆浆中慢慢游动,待豆浆凝聚成块后,再把豆腐脑舀起分成若干板,压干即成游浆水豆腐。这种豆腐细嫩爽口,当地有民谣唱道:“一块豆腐百年酵,一口咬下味百年。” 游浆水豆腐还衍生出许多豆腐品种,有用草本植物黄栀子浸染制成的豆腐干,是每到古镇游览的人必点的佳肴,按现代人的观点,这些就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另外和平的油炸豆腐也别有特色,有诗赞道:“温柔玉板满盘鲜,扑入油花唱又颠。金甲披身香四逸,千烹万煮总缠绵。”另外如“泥鳅钻豆腐”、“熏烤鲤鱼干”、“和平包糍”、“和平田螺”、“和平米粉”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也名闻遐迩,享誉久远。在古镇,找一个地方坐下来,品尝一番这些寄托于草木灵魂里的美食,在大快朵颐的同时,你便能体验到舌尖上别样的美好。 在古镇,时间的节奏犹如一首缓慢的曲子,让人觉得呼吸都可以慢下来。我在这个普通的日子踏进悠长的小巷,却看到了古镇宁静的一面。正午的阳光,慵懒地洒在小巷斑驳的路上,一些上了年岁的老人坐在家门口,安静的看着稀疏的人流,悠然自得地看着时光的脉络,悄然融进门扉,印在墙角。而此时,在某个瞬间,那些巧夺天工的雕刻,在光影的变幻中便忽然地生动起来。这些不断变换的风景,常常会勾起种种的想象……这古老的街道,悠闲的人们,这就如同古镇里的人们平素的生活,质朴、本份、沉静。那些曾经的烽火狼烟、金戈铁骑,歌舞升平、缠绵悱恻,都坠入了时间的黑洞;那些曾经惊起的涟漪于顷刻就趋于平静,丝毫也觉察不到我们也许在某些场合也印合了历史的轨迹。 历史是一泓深渊,当我们穿梭于古镇的小巷之中,会让人的怀古寻幽之情油然而生。在感怀岁月的沧桑中,抚摸着积淀了千年的历史,一路的行走,一路的唏嘘,在不知不觉间,一些现实生活里的烦忧与愤懑,在这悠闲的行走中,烟尘般消散,逃遁于无形。留在心底的,是无比的澄澈、平和与清静。而那来自繁华都市里的喧嚣,为沧桑悠远的时空所抛弃,让人们沉醉其中且留恋不舍,犹如沉醉于梦幻的远古时空里,让人忘情难返。 在历史的长廊里穿越 我想将和平古镇这本书一页一页打开,慢慢地阅读,在那些遗落的旧时光里行走,读山水,读风俗,读人们的故事。 很多年前,夕阳西下,古道上那个骑着瘦马的人,用孤独的背影,以直贯心灵的音韵,吟出了一曲意蕴深远开花散叶的故事。“父母在,不远游”。几千年来的传统总是习惯子孙承袭、福荫子孙。“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在吟咏着这两句诗的时候,我仿佛看到当年的黄峭。我不知道究竟是诗如黄峭,还是黄峭如诗。从一千多年前的毅然分遣子孙远走他乡,开拓创业,自强自立,其境高远,超越时空,大爱至绝。据称,目前全世界的黄峭宗亲有4200多万人,而黄峭的一首《遣子诗》更是海内外大多数黄姓的“认祖诗”,各地峭公后裔均将此诗收入族谱,作为祭祖认祖的凭据。至今闽、粤、赣等省和台港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大多黄姓宗族均以此认黄峭为紫云黄氏开基始祖,每年均有大量海内外后裔前来寻根认祖,祭扫祠堂。而黄峭公祠也一直香火旺盛,为古镇平添了许多热闹的景象。到今天,在黄峭后裔的眼中,和平古镇仍是他们心目中的圣地,是值得他们顶礼膜拜的地方。 和平书院是闽北历史上创办最早的书院,也是中国最早创建的书院之一。和平书院不但开了宗族办学的先河,更营造了和平千余年来读书求学、重视教育的氛围。当时的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心怀复唐的志向,面对不可逆转的局势,没有苟且于朝堂,而是毅然地选择了归隐,创办了这所书院,成为这块土地上根植培育才俊的梧桐。据《黄氏宗谱·峭祖行录》载:“黄峭弃官归隐,既而创和平书院,诱进后人……处此五季更移之际,惟戒诸子养晦韬光,毋昧时而躁进。”由此,宗族办学自此相沿成俗,营造了和平千余年来读书求学、重视教育的氛围和传统。宋至清,和平书院培养进士即有137名,明清时期的“贡士”、太学士更是数不胜数,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也屡出不穷,古镇也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进士之乡”。 沿着曾被学子步履打磨锃亮的鹅卵石小径,缓缓地走进有些残旧的和平书院。细碎的阳光在品字形的青砖大门上,留下岁月打磨的沧桑,时光深处,千余年的历史,仿佛还留有学子的匆匆身影。我的目光就这样,一下穿越时光,恍惚来到古时,在这里也做了一回布衣孺子。 古朴苍老的和平书院,如今仍然伫立于古镇之西的深巷间,只是少了琅琅书声而显得有些落寞,但古镇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多种文化融合而形成的独特习俗,让我们至今依稀还能从中看到历史的缩影和文化的积淀的精华。当我们流连其中时,才会发现,历史离我们那么远,又那么近。一个书院又岂能看尽天下尘世、洗却人间沧桑?仅一个姿势,滚滚东流水浪花淘尽没有半点踪迹,少年渴求的功名利禄都在云烟里随风飘散。 走进和平书院,那质朴无华的装饰,依稀醇厚的乡土气息,伴随着泥土的芬芳和野花的清香。粗旷朴实而又婉约蔓妙的线条,是岁月精心涂抹的沉酣着生命希求的明媚,更是现实与梦幻相互盅惑撩拔而出的世外桃源。 走进和平书院,你可以将心灵沉静下来。或沉浸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伴着书香轻盈地呼吸;或沉醉于书能香我的意境里,倚枕着门外的青山绿野氤氲的凉意。时空就这样拉近了,将古朴之风装满镜头并溶入旧时的背影。 千百年来,许多人从这里走出去,多年以后再从他乡异地回来。于是,我看到了他们留在古镇上的一些深宅旧院。时光带来了尘埃,风霜带来了旧迹,在那些曾经耀人眼目的建筑物上面,彩画被柴烟熏成了漆黑一片,我只能不断地贴近,再贴近,用心地去铭记那些潜藏在门上、窗子上、柱子上、房梁上的精美雕刻。只能不断地把椅子不断地挪向一个个讲述者,倾听他们回忆古镇上的某个曾经显赫四方的人,用诗词歌赋或者刀光剑影为古镇留下浓浓淡淡的典故和传说。许多年以前,他们都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是,他们却始终没有走远。 在岁月轮回里的回眸 提到古镇的历史,就不能不说另一个家族的兴衰。在闽北大山深处的一个叫做坎下村前山坪的偏远村子,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沉淀了太多厚重的文化和历史。上官家族,一个群体性人才辈出的家族,是中国几个朝代的显赫家族,也是代表和平古镇一段辉煌的历史的名门旺族。它不仅是传说更是一部历史的活化石,这里至今还有保存完好的上官家庙、惠安祠堂、宋正奉紫金大夫上官凝神道碑、北胜寺等等,无论是只剩下传说的遗址还是完好的古迹,无一不在向我们叙说一部具有神话般传奇的辉煌历史。这一家族以耕读传家,重教、重学,整整二百四十年,跨越两宋,整个家族在历史上出进士六十多人。最鼎盛时期,同朝为官达七十多人,同科两进士、三进士甚至四进士。“宴罢宫花满壁,朝回牙笏盈床”那是何等的辉煌。至今,伫立在村口两棵古松依然苍翠欲滴,还在目送或迎接远游归来的游子。 据史书记载,从宋代到清代,和平的驿道上走出过两个宰相、七个兵部尚书、两百多名进士,贤才辈出的和平曾一度享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盛况。宋儒杨时幼年在这里启蒙,理学宗师朱熹多次来此讲学,中原正统的儒家思想通过书院在闽北大地广为传播,而和平古镇成为当时闽北效率最高的官员“孵化器”,向中原京师输送了无数名仕大儒…… 可以想象:古驿道上那“嘚嘚”而来的报捷快马,牌坊下那“噼啪”炸响的震天爆竹,庭院里那“恭喜恭喜”的往来人声是何等的荣耀与辉煌;一个古镇科科庆贺,一个家族代代喜报,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这份文化传承足以让后人骄傲,也足以让后人汗颜!而上官家族所遭遇的三次灾难,虽说起源于宫廷斗争和改朝换代,但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无情让人无法抗拒。一个家族演义的荣辱兴衰,缩影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代代的历史。曾经有过的辉煌,多少人的行色匆匆、回眸顾盼,一生夙愿舍了半世尘缘,已然化为过眼云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古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许多传统的民间的民风民俗依旧传承下来,如傩舞、三角戏、民间曲艺、节俗、婚俗以及织造腰机布等等。这些乡间最为动人的要素构成了此地神奇、古朴、淳厚的民风。时光是怎样在这里柔软下来的,无从知晓,只是感觉犹如置身于红尘之中的另一方天地。我的心神,摇曳于古镇一代代人所经营的青绿山水之间。那是在尘世之外的悠然、飘逸,晴空的苍松,远山起伏…… 虽然,在和平古镇还有太多普通的人,为我所不知,就如我在古镇的街头所见到的,构成了当下生活的芸芸众生一样,他们与古镇的所有知名人士一起,构成了古镇历史的真实与厚重。对古镇而言,这里是他们耕种劳作、一日三餐、生儿育女的地方;是他们的欢乐、忧愁以及窘迫或者宽裕的生活;是他们闲暇时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斤斤计,所有的一切构成了古镇今天的生机一片、丰富无比的世俗画卷。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才是这个古镇的直接继承者和质朴热爱者,古往今来的人们之于古镇的历史,不过都是些匆匆的过客。 如今,几千年的月光照了前世又照今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已然远去,随时光远去的还有曾经的金戈铁马和沧海桑田,只有那些残砖旧瓦犹在时光的缝隙处默然。还有这样一个经历了无数岁月沧桑的古镇,依旧静静的倚偎在群山之中。那些古朴和顽昧,那些已经颓废而残破的建筑,那些曾经辉煌或荣耀过的人和事,静静地看时光渐渐滴落,在岁月柔软的时光中绵延…… 走进和平古镇的历史深处,走近它的前尘往事,你会知道,原来人生还可以不要这么匆忙,原来红尘之中也有这样的宁静悠长。 在如水岁月里融入 黄昏,夕阳将和平城堡镀上一层迷蒙的色彩,似一幅褪色而发黄的老照片。这座建成于明万历十六年的城堡,如今仅存东、北、西三座城门和东、北两座木构谯楼。或许是因为这座城堡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岁月风雨,因而更显得桀骜、孤单和脆弱。而今城门上的谯楼依然守望着家园,和谐、平安。岁月更迭,过去的城堡已今老去,不变的唯有人心! 风,轻轻拂过,似乎还可听见历史阵阵的回声,微弱而恬静。又似古樟在窃窃私语,流云飘过,稀疏了斑驳的树影。暮色里,西天的晚霞给古镇周围的群山悄悄染上淡淡的紫色。我站在夕阳里寻找风的方向,细细品读城堡的心事和忧伤。其实,历史已然是历史,风过无痕。从此,不管是生是死,只疼惜现在的平静和释然。 一湾清溪绕古镇而过,流水清碧,润泽了质朴的田园生活。袅袅炊烟、琅琅书声、鸡鸣犬吠谱成一曲充满田园诗意的民谣。流水是世间美好生动的事物,在天光云影之间,色碧声柔,低吟浅唱。古镇因为有了流水的律动,而充满了生机和灵气。当我们的内心变得浮躁,视线变得漫长,如果有这么一湾清清淌过的溪水,就可轻易的击中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那些无奈的疼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磨洗得真实而明亮。正如我们的某种心情,因为那些迫切的渴望抵达而产生的焦躁,因为气候的湿热郁闷而孳生的烦乱,更因为种种事物未能如愿而漠视了身边质朴的片断。凡此种种,在见到那一湾柔柔的碧绿之后,就会让我们好似触摸了一处温柔的边缘,那隐匿在暗处的心跳,就能在适时的季节绽放出美妙的歌唱。 走出微带凉意的城堡,周遭是无尽的沉默,幽邃的古镇小巷,走在高低不平的卵石上,让双脚踏响青石板寂寂的回音,在小巷深深浅浅地展开。灵山秀水,钟灵毓秀的神奇,不仅丰富了历史风物,也浪漫了我们纷繁的记忆。这些鳞次栉比的古民居曾与百鸟为伴,曾伴山风轻吟;它们曾藤蔓缠绕,落叶盈尺并以自己的方式独立存在着,与我对望,与历史对望,而这连绵的灰砖黑瓦,是无声的诗歌,是泼墨为卷的画意。隐约中,我发现,原来我离它竟是这么的近,但所有的景致却已渐渐离我远去。可我知道,我曾穿越时空,来到这里,那些曾经以为遗失了最初的美好,却原来,最美的,始终在我们心中。当我的双眸迷离在黛瓦飞檐间恒久不散的墨香里闪烁时。当悠悠的溪水穿廊绕舍从我身旁缓缓流过时,我会把自己融进古镇历史的灯火,去感知古镇历经千载的脉动,并从中感受生命,感受生活,感受世界。 在夕阳下攀上位于和平古镇天符山上的聚奎塔,有一缕缕清风徐来,清风之中聚奎塔肃穆庄严。据史料记载,聚奎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由黄峭后裔黄六臣父子首倡并捐资和主持修建,塔高总计为21.25米,塔身以其砖、木、石相混合, 每层镌刻有细腻、凝重的砖雕佛像,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明万历四十八年,时年37岁的明末军事家、抗清民族英雄袁崇焕,被朝廷任命为邵武知县,为塔额题书“聚奎塔”,这是至今袁崇焕留下唯一可信的极为珍贵的墨迹。他以“聚奎”二字名塔,其寓义可诠释为会聚天下之文武英才,这也是他投笔从戎、图复辽疆的思想底蕴的体现。更是古镇聚集英才,培育文化的体现。如今,时光飞逝,许多东西模糊不见,可是,因了袁崇焕,因了历史里的记忆,聚奎塔在我心中依然清晰可见。 我站在聚奎塔上向远处眺望,满眼都是暮色中山岚里的雾霭,那是时光遗留在古镇里的一层素墨渲染的薄凉,将古镇的繁华与沧桑融入灵魂。当我用文字写下古镇的深邃与历史的厚重,就仿佛是从古镇身体里取出一部分血肉,不用说,那血肉里涌动着我对古镇沧桑流年的爱与梦。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