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A股市场再度暴跌。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报收于1999.07点,大跌2.86%,再度回落至2000点下方的位置;深证成指报收于7118.44点,下挫2.87%。而创业板指数的整体跌幅略大于主板市场,报收于1407.07点,重挫3.67%。至此,股市重回“1时代”,马上引发了市场的热议。

有评论认为,鉴于近一段时期股市的疲弱表现,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兴起。而在此背景下,“各类宝”助推了存款利率,无风险利率得以大幅度提升。于是,大量流动性涌进了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而加剧了股市的流动性危机。

确实,近几个月来,以余额宝为主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出现了迅猛式发展。其中,以余额宝为例,当期余额宝的用户数已经突破了8100万,且在不足半个月的时间内实现了2000万用户数的增长。更有数据统计,当前余额宝的用户数已经超越了A股股民的数量。因此,余额宝们的发展速度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不可否认,在交易便捷、低投资门槛以及相对较高的年化收益率等因素的作用下,不少投资者更愿意将资金转移至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当然,在资金规模式转移的过程中,对传统银行业也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但是,这一个资金搬家的过程却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从而加快打破传统银行业长期垄断的局面。

至于A股市场,因无风险利率的大幅度提升,加上股市本身的风险溢价并不理想。于是,在这一场资金迁移的运动中,A股受到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今年,市场面临着巨额的信托产品到期,且各种不利的因素袭击,这也为股市带来沉重的压力。同时,余额宝们加速对市场流动性的抽离,年内A股的表现恐怕不容乐观。话虽如此,但以此将股市暴跌的主因归罪于余额宝们,则显得不大合理。

自2009年见顶3478高点后,股市就呈现出长期下跌的格局。2013年6月中下旬,沪市创出了1849低点,累计最大跌幅近47%。纵观近几年全球股市的整体表现,A股的表现确实熊冠全球。

2013年6月13日,余额宝正式上线。而在随后近9个月的时间内,余额宝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不过,从上述的数据可以发现,在余额宝上线之前,中国股市的整体表现也并不乐观,因此,余额宝们的集中崛起并不能认为是股市长期下跌的主要原因。虽说,流动性决定着股市的走势,但是笔者认为,近期股市暴跌的根源来自于市场对股市改革不满的充分体现。而从股市中长期的表现来分析,则是来自于市场对股市腐败的真实反映。

以股市改革为例,尽管本轮股市改革方案曾经陷入搁浅的被动局面,但是经历了多次的修改后,也于前期正式颁布。遗憾的是,股市改革的内容并不如人意,奥赛康等事件更是凸显出当前的股市改革方案漏洞百出。新一轮的股市改革已然成为了利益团体的利益瓜分盛宴。确实令人感到惋惜!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改革内容因存在法律的障碍而被迫搁浅。那么,为何相关的法律法规迟迟未能完善呢?

自2005年第一次修改证券法以来,已经有8年多的时间没有完善证券法的相关内容。多年来,法律法规无法跟上市场的变化节奏,而相关的改革也存在着法律的障碍。当然,法律法规迟迟未能完善的原因有很多。不过,更为关键的是,部分内容因涉及庞大的利益链条而难以深入推行。对此,无论股市改革的内容有多么地完美,却因法律障碍等因素,最终导致政策难以深入开展,进而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成长。

目前,余额宝们的年化收益率较之前略有下移,但仍然能够维持在5%上方的年化收益率水平。相比之下,传统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仅有0.35%,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也不过是3.3%左右。而作为风险性较高的股票市场,过去几年的年均收益率竟然录得了负数。可见,余额宝们真的存在明显的优势。

余额宝们实际上属于利率管制下的产物。而余额宝们的迅速崛起也必然提升社会无风险利率的水平,加快了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转型。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开展,在利率达成新的平衡之后,也将会逐步恢复常态。至于股市,也会受到无风险利率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大幅波动的走势。

笔者认为,中国股市的长期下跌,特别是近期的暴跌并不能完全归罪于余额宝们。毕竟中国股市自身存在的问题甚多,股市的整体吸引力也正逐渐下降。即使没有余额宝们的出现,股市也未必能够出现大幅上涨的行情。

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不会取缔余额宝等金融产品;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明确支持打车软件的发展……部分新生事物争议四起之时,多位部门“掌门人”在全国两会中的表态,释放出鼓励创新、尊重市场的积极信号。除了广为人知的“余额宝们”,深化改革也需要对更多冲破固化利益的新生事物,给予充分的尊重、容忍,甚至呵护。

当前,经济与社会转型处于关键阶段。新事物次第出现,才是改革年代的风景线。以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为例,它们在满足小微企业融资、增加百姓投资渠道、推进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冲击了传统银行的垄断地位,也因存在交易风险等因素饱受非议,甚至面临被取缔的风险。但由于百姓喜闻乐见、社会舆论鼎力支持,它们得以延续旺盛的生命力。

并非所有的新生事物都能拥有“余额宝们”一样的幸运。一些处于萌芽阶段,尚未进入公众视野,还没得到舆论高度关注的新生事物,对既得利益者产生威胁,挑战了原有的市场规则和秩序,面临的压力与阻力更是不言而喻。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传统巨头与新兴资本的博弈,使得不少“先行者”在生死边缘挣扎,有些甚至被轻而易举地扼杀在摇篮中。

改革难免触及利益,遭到旧势力的反对。因而,在法律和制度许可范围内,对于新生事物以及各类创新、突破之举,给予更多的尊重、宽容与鼓励,应是改革年代不可或缺的氧气。

助推新生事物日臻成熟,离不开解放思想、顺势而为,同样也离不开积极引导,以更科学、更规范的制度约束与监管,促进其健康发展。新生事物时常会出现不可预知的风险,有时也会奔跑在监管的前面,但即便会有再多麻烦、再多艰辛,主管部门也不可因此“一禁了之”。

各级政府不仅要敢于包容新生事物出现、为革新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与舞台,也要善于给予正待崭露头角的创新更多的空间和机会。期待更多领域的创新都能获得“余额宝们”式的“不会取缔”。

摘编自新华社3月7日电

文/孔祥鑫 梁建强

《经济球探体育比分:报》5日报道,目前三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总行下令不接受各自分行与余额宝依托的天弘基金及其他货币市场基金进行协议存款交易。顿时坊间开始传言“银行要对宝宝动手了”。要理解这个行为的性质以及影响,不妨从头说起。

所谓商业银行,在法律属性是指能够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的资金融通机构。普通个人、企业和其他组织将闲散资金存入银行,获取存款利息。银行再把资金放贷给有资金需求的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获取贷款利息。显然,贷款利息必须高于存款利息,银行才能正常维持经营并获得利润。而且,贷款有风险,企业获得贷款后可能经营不善、无力还贷。故而一方面银行必须付出较大的成本去经营,而不是坐地吃存贷利息差;另一方面,再好的银行也不能保证收回每一笔贷款,却必须兑现每一笔存款。一旦有一笔哪怕10元的存款被银行拒付,其他存款人必定蜂拥而至地尝试取款,瞬间就能导致银行倒闭。所以,银行以低利率吸收存款,高利率发放贷款,在各国皆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特别是在我国,实行的是法定的利率管制,存款利率上限至今未放开,而最多只能是中央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的1.1倍。换言之,银行想给你更高的利率也不行。这反映了政府对我国金融市场成熟度的判断,也令银行只支付给储户“一点点”利息时,半点不用感到抱歉。

那余额宝们为何能给储户数倍的回报呢?我们先看余额宝是怎么赚钱的。现实中,银行作为资金中介和信用中介,从存款和贷款业务外还衍生出了大量的所谓中间业务如票据贴现和交换等。就像其他企业一样,银行也会有一时间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明天就能收到1000万元的一笔款项了,但是今天就必须付出800万元,没钱怎么办?答案当然是借钱。可问谁借呢?

显然,在高速运转的货币市场中,即使银行知道有10个人各有80万,它也不会来挨个借。反过来,一个人就算能在两天内凑齐这800万,也来不及去借给银行。但是,如果一个基金早就从好多人那边凑齐了数以亿计的资金,就能从容地借钱给银行了。而且,这种救急的大额资金,显然可以收取更高的利率。这种资金出借的对象一般都是大型金融机构、归还期限又很短(1-120日,一般一月以下),故而安全性也得到了极大的保障。又能稳稳当当地赚银行的钱、风险又低。这种基金就是所谓货币市场基金,也就是余额宝各种宝的学名。

上面说的是余额宝们的基本赚钱原理,它们显身手的领域叫做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这是一般人包括“土豪”也没有资格参与的大额资金(通常200万元以上)短期借贷市场,那里的玩家都是银行、基金这样的金融机构,人数少又相对固定,谓之“同业”。有时候一家机构如余额宝就可以把巨额资金放在另一家机构如工商银行,唤作同业存款。工行要有资金周转需求就从这个同业存款中挪移,但代价则是必须通过双边协议拟定的利率才能获取这笔钱,所以这也叫协议存款。这个利率一般又高于市场利率,谁让这是救急钱呢。现在银行愤愤的就是:本来是我的存款,你余额宝一声召唤,储户将之纷纷提走,又以余额宝资金的名义存回来,利率倒要高出来一大截,这不是中央电视台评论员说的“吸血”么?

当下三家国有大银行指令不接受来自货币基金的协议存款,实质上是它们对余额宝们说自己不差钱。做生意自然要两厢情愿。余额宝们把这个钱存到更缺钱的中小银行中去即可。就目前而言,交易或拒绝交易还是市场自主行为。财大气粗的国有大银行一向不是协议存款的主要需求方,因此此举未必会对市场和货币基金的收益造成太大影响。只是三大行如果是为了赌气、示威而刻意排斥货币基金,则这种“巨头单独和钱过不去”的局面将是不稳定的。未来如果如中国银行业协会提议的那样,出现银行集体把货币基金协议存款视为普通存款而只支付低利率的话,性质将变得有所不同,而需再议。

缪因知(北京 学者)

就是将来所有商业银行都不接受余额宝同行存款协议利率,余额宝也不会有大问题,其完全可以购买各家银行的高回报理财产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购买短期债券,还可以在银行间拆借市场高利率拆出资金等。

据经济球探体育比分:网报道,目前三家国有银行总行不接受各自分行与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类货币市场基金进行协议存款交易。

三大行不接受余额宝协议存款是其自由和权力。同业存款利率高低本来就是商业银行总行决定的。如果三大行认为余额宝协议存款利率过高,不利于经营核算,完全有权力拒绝余额宝的同业协议存款。

但从目前市场利率看,并非明智之举。

比如说,余额宝将原本0.35%的活期存款和3.75%的两年期定期存款立刻抬高至5%-6%左右。但必须清楚的是,0.35%的活期存款和3.75%两年期定期存款基本处于有价无市状态,根本吸收不来存款,形同虚设。各商业银行包括那三大行都在拼命发售银行理财产品,其给客户支付的回报率也高达5%-6%。尽管如此,还是处于零售方式,销售难度较大,销售人工操作、营销等成本远远高于余额宝同业存款的巨量批发业务。

同时,银行吸收余额宝高至5%-6%同业存款,是不会放置在那里给余额宝付利息赔钱的,而是要通过购买回报率更高的信托理财产品或者发放综合回报高达10%以上的贷款等运用的。商业银行赚得更多。因此,从目前经营角度分析,三大行不接受余额宝同业协议存款并不明智。

反过来说,三大银行不接受余额宝协议存款对余额宝毫发无损,几乎没有影响。就是将来所有商业银行都不接受余额宝同行存款协议利率,余额宝也不会有大问题。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投资组合里,完全可以购买各家银行的高回报理财产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购买短期债券,还可以在银行间拆借市场高利率拆出资金等。

况且,一旦受到美国量化宽松完全退出影响,国内流动性出现紧张后,余额宝的资金将会成为各家银行竞争争夺的焦点。那时的话语权、定价权完全掌握在拥有海量资金的余额宝手中。到时候,不排除那三家大行跪求余额宝救救它们。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冲击,商业银行必须从管理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彻底摒弃官僚化、行政化思维,摒弃土豪式大投入取胜思维。不惜重金吸收新经济新金融思维人才,寻求与电商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双赢。而不是依仗财大气粗、在监管部门的话语权,走向打压、绞杀、遏制、围剿互联网新金融的自取灭亡之路。

□余丰慧(财经评论人)

3月3日,家住城市心筑小区的吕湘荣用3万元存款,购买了民生银行的“如意宝”理财产品。这是一款基于货币基金的互联网余额理财产品。吕湘荣签约“如意宝”后,其卡内活期存款余额,将自动买入该账户。见识了“蚂蚁搬家”的力量,银行打响“存款保卫战”“‘如意宝’具有收益好、门槛低、自动申购、随用随取等优势。”吕湘荣说,其模式跟“余额宝”差不多。(3月5日,人民网)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习惯了孤芳自赏的中国银行业来说,应有一面镜子来“正衣冠,明得失”了。

在国内,银行是个不差钱的概念。中国人自古以来崇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种心理也造就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高储蓄率。自09年以来,我国的银行储蓄率一直高居世界第一。2013年9月,我国居民储蓄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人均储蓄超过3万元,我国也成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充裕的资金使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银行业“一枝独秀”。

然而,平淡的生活总让人不思进取。笔者认为,国内银行存在着吃老本,坐吃天空的思想。各大银行收费乱象,跨行收费、短信通知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等不合理的收费现象层出不穷。但它们在金融产品的开发上,则缺乏创新。安逸的金融环境、单一的金融存储途径,都成了银行业停滞不前的“借口”,助长了银行“用户爱存不存,不存也没地方存”的心态。哪怕多方质疑,这类诟病的存在依然“名正言顺”。

可是,余额宝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僵局。马云以其天马行空般的构想,创建了互联网理财产品——余额宝。余额宝以其较高的收益率和方便快捷受热捧。一开始,银行对其放任不管。但面对“宝宝”军团的日益壮大,便选择对其口诛笔伐,来它真正触碰到了银行的痛处。余额宝想在它们的口中争一块蛋糕不容易。

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副行长潘功胜和易纲三位全国政协委员均表示,不会取缔余额宝。这对于后者是积极的信号,对于打破中国金融业的垄断规则,改革金融业都有重大意义。余额宝不是万能的,但它却是国内金融环境中的一股春风。吹过之后,将是万物竞争的春天。“如意宝”就是余额宝催生下的产物吧。如果没有马云这个“搅局者”,我想,不知银行业还要走过多长的寒冬。

因此,只要是人们认同的、受益的东西,都会有一片成长的空间。对于银行业来说,余额宝的成长空间,恰恰是那面照出自身短处的镜子。正要透过镜子,它们才能真正认识自我,改变自我。

作为目前互联网金融的热门产品,对于余额宝们的监管问题成为本届两会热点问题之一。在昨天的两会上,一天时间内,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副行长潘功胜和易纲三位全国政协委员就被记者追问四次,均表示鼓励互联网金融,不会取缔余额宝,并将加强监管。(3月5日 《新京报》)

在全国两会上,不乏对余额宝这样的网络金融产品的追问。其由头源自于央视评论员钮文新的“吸血鬼”之论,这是对号称超过全国股民数量的余额宝用户的承受度考验。“吸血”与否或没人搭理,但如果因为风向标的微妙变化而致其“钱途未卜”,那存在账户里的真金白银,可真要把用户们搅得百爪挠心了。

不仅是余额宝,像百度百赚、网易现金宝之类的产品也有相同的述求。它们或许没有“求求你表扬我”的虚荣心,但是,新生事物的未来往往存在着不确定性。而在两会现场,央行行长周小川的一句“对于余额宝等金融产品肯定不会取缔”,给业界人士吃了颗定心丸。这样的定论对于老百姓也许无关痛痒,但对于马云们来说,其释怀的痛快或不是我们所能感受的了。

仔细想想,在现阶段鼓励创新和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类似余额宝这样的“优等生”,根本就无需担心出身问题,“取缔与否”也不该成为所谓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所面临的质疑,大都出自于传统金融领域。在我们看来,应该是金融界对于新贵的本能抵触。或许钮文新的声音把这样的情绪释放了出来。而从市场规律来看,有这样成长的烦恼,怕也是种正常的发育过程吧。

在这次两会上,浮现出不少关于余额宝们的权威发声。除了周小川,还有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易纲等人。“要支持和容忍余额宝等金融产品的创新行为”让我们读出了相关产品的春天。不过,周小川的“过去没有严密的监管政策,未来有些政策会更完善一些”则更有现实意义。

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李克强总理的这句话生动地阐明了市场和政府间的关系。余额宝们应该是赶上了最好的时代。但不能忘记的是,加大对于监管监督的力度。为了不让它们信马由缰,“马刺”般的监管就当然有必要。有意思的是,阿里巴巴的高管陈亮则称,自余额宝至诞生之日起,就已接收了43次的监管,平均6天1次。其言下之意,“这样的密度应该够意思吧?!”

然而,监管却不存在公说婆说的两面性。为了广大用户的利益着想,它只能以黑衣法官的形式存在。就目前来看,网络金融产品还是存在着监管空白和风险提示弱等问题。广大用户跟风似地存钱养“宝宝”,大都抱着稳赚不赔的心态,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加强相关监管,怕是能给不少人下一记棒喝。监管者这只“看得见的手”将实行它的权力,履行自己应有之义务。毕竟,真金白银也需要更多的安全感。从个人的利益基点出发,我们还是抱着期盼的心情,去倾听两会更多的好声音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3月4日表示,对于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肯定不会取缔,过去没有严密的监管政策,未来有些政策会更完善一些。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表示,互联网金融主要做“小微”,按大数法则来控制风险,不一定要像银行业进行监管。

周小川和刘明康的表态,给余额宝及其8000多万用户吃了一颗“定心丸”,也相当于对近来余额宝存废之争作出了权威裁决。前不久,央视证券资讯频道首席评论员钮文新在博客上发表《取缔余额宝》一文,痛陈余额宝是“吸血鬼”,主张取缔余额宝,“还中国以正常的金融秩序”。此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各种板砖和口水——是啊,如果给用户较高利润回报的余额宝是“吸血鬼”,那么存款利率畸低、长期靠存贷款巨大利差赚得盆满钵满的银行又是什么呢?恐怕是“吸血鬼中的吸血鬼”了。这正是人们愤愤不平之处,很多人为余额宝辩护,矛头所指其实是银行,人们乐于看到余额宝成为一条“鲇鱼”,对银行的既得利益发起挑战、形成冲击。

据报道,截至2月26日,余额宝用户数突破8100万,超过了A股股民的数量(约为6700万)。这一方面见证了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吸引力,另一方面反映了民众投资、理财渠道逼仄的现实。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民众手里有了一些闲钱,然而股市半死不活、房产投资受限、银行存款利率畸低,使得民众无法获得满意的“财产性收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应运而生,它是那样“亲民”——不仅利率较高,而且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零门槛”,哪怕1元钱也能“钱生钱”。这样的理财产品,不受民众欢迎才怪。“不会取缔余额宝”的表态,体现了有关部门对于民众意愿及获得“财产性收入”的尊重。

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势必会分流大量银行存款,对银行的既得利益形成冲击。这在银行眼里可能是坏事,但民众乐见其成。目前我国银行业积弊丛生,究其根源,无非因为其具有半垄断性质,习惯于高高在上、不思进取,只靠存贷款巨大利差就能赚得盆满钵满,而银行获取丰厚利润,是以损害储户利益、企业利益乃至经济发展为代价的。这一现状必须改变,包括余额宝等理财产品在内的互联网金融,正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强大市场力量,它逼迫银行业放下身段,提高服务水平,通过竞争赢得市场。在这个意义上,“不会取缔余额宝”的表态,体现了有关部门对市场规律的尊重,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余额宝能够吸纳大量存款,靠的是给用户较高的利润回报,在这方面,银行处于竞争劣势,因为目前存款利率实行政府定价,银行无权擅自提高。因此,要让银行平等参与竞争,办法只能是将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实际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已经箭在弦上,而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将会“倒逼”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速,使弦上之箭不得不发。从这个角度看,“不会取缔余额宝”的表态,透露出有关部门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心。

晏扬(浙江 职员)

规范不一定是针对网络金融交易出台专门规定,而应以打通线上线下金融产品公平竞争的通道为优先目标。竞争环境越公平,市场风险出现的概率越小。

余额宝虚惊一场。央行高层一天内四次表态,不会取缔余额宝等各种“宝”。终于,余额宝们可以更理直气壮地在市场上参与竞争。

在以余额宝为代表的“ 宝宝”们陷入是否威胁到金融体系乃至国家经济安全的质疑之时,央行高层的集体表态具有特别的意义。央行既是所有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也是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和监督者。今年1 月以来的银行存款减少,刨去篮球比分直播:的季节性因素,与存款从银行转移到了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货币基金中关联极大。线上线下的金融监管权利,都在央行。央行完全可以通过对线上金融产品实施严厉监管以保证其嫡系商业银行的利益。事实上,也确实存在这样的担心和猜测。央行掌门人在政协会议上的立场阐述,是必要的澄清。

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改革和创新的动力,既需要体制内主动改革的能量赋予,也需要体制外的市场力量去催生。大帽子唬人、排斥异己,创造不出一个现代化的金融市场,创造不出真正的金融创新环境。金融市场的拓展和创新,需要也应该容得下一个乃至更多的余额宝。

短期来看,“宝宝”们的存在,固然有可能令商业银行存款减少、资金成本抬高,但长期来看,互联网金融产品作为外部性的刺激因素,对于传统商业银行主动求变有百利而无一害。由商业银行主导的传统金融体系,过去的经营模式早已显现出不能与日益精细复杂的经济体系、与日益高涨的公众理财需求互相适应的弊端。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只能给商业银行有限度的竞争意识,真正让商业银行实现去衙门化,成长为完全的市场主体,必须将其投入到市场竞争的游泳池中,而“宝宝”们以其勃勃生机,已经创造了这样的竞争平台。商业银行应该有勇气应战。

当然,公平性是市场竞争的前提,否则竞争就会变为恶性。当下,线上和线下金融产品的竞争,还不在同一个起跑线。线下产品受制于存款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约束,而线上产品则更加自由。反过来,线上产品缺乏线下产品的传统主导优势。此外,出于竞争的需要,线上金融产品对非常态的高收益率,缺少风险防范堤坝。就此而言,需要作出相应规范。

不过,规范不一定是针对网络金融交易出台专门规定,而应以打通线上线下金融产品公平竞争的通道为优先目标。竞争环境越公平,市场风险出现的概率越小。

央行行长周小川对余额宝的明确肯定,很大程度上,已经表明决策部门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保护,将不再持续。

在官方语境中,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尴尬身份,首次得到肯定——在3月4日的全国政协小组讨论会结束后,央行行长周小川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态“不会取缔余额宝”,并重申在金融领域“鼓励科技的应用”。

应该说,央行行长周小川的明确表态,给近期围绕“余额宝是否应取缔”的一系列争论,画上了一个句号。无论是余额宝(及其支撑平台支付宝)、众多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发行方,还是广大的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持有人,均不必再担心余额宝等因政策预期不明而产生的不确定风险。

对余额宝的明确肯定,很大程度上,已经表明决策部门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保护,将不再持续。对此,尽管国有垄断特征明显的传统商业银行一直以来都心存侥幸,就在上周,市场还传出中银协拟出台“明为强化管理,实有封杀之嫌”的相关规定。

对于早已今非昔比的我国银行业,不应再心存侥幸。与上世纪90年代末普遍资不抵债的窘状相比,经过财政注资、坏账剥离和改制上市的我国银行业,已经在政策雨露的滋补下,变得日益体胖腰宽,截至目前,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已高达150万亿元,且近年来,16家上市银行的利润总和,更是占据到A股全部上市公司总利润的半壁江山。

如果说,在10年前,面对体质相对虚弱、且需偿还财政旧账的银行业,还能以此为借口,实施政策性利差保护、抑制民间金融和金融创新的话,那么,面对规模日渐庞大且暴利空间巨大的当下银行业,显然,当下决策部门不仅不能再予以政策性保护,反而更应通过鼓励余额宝等金融产品创新,以倒逼传统商业银行进行“减肥增效”。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强大冲击,传统商业银行更不能心存侥幸。以余额宝为例,其不仅借助技术平台优势,拥有交易快捷、提取方便的特点,而且能够以其活期存款的形式,给予持有人超出银行定期存款的收益,这也是余额宝上线短短8个月,其资产规模就接近一般股份制银行的根源所在,余额宝当下资产规模已高达近5000亿元。

事实上,传统商业银行不仅应向余额宝学习互联网技术应用,更应向其学习“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对客户的选择上,余额宝不嫌贫爱富一视同仁,对收益比例的核定上,余额宝亦实行均等规则,不像传统商业银行那样,将一般性存款与同业存款和协议存款之间分出等级。

就当下而言,央行行长周小川对余额宝的明确肯定,等于变相表明,决策部门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保护,已进入彻底告别的阶段。而在决策部门的观念转变之下,我们可以预期,未来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只会越来越大,民资银行也会进一步放开(不仅包括数量,也包括经营区域等),存款利率市场化亦必将会到来。

对此,传统商业银行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与其被动等待图存,不如主动创新对接。

□杨国英(财经评论人)

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本质仍是货币基金,互联网只是技术平台,该政策仅针对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而不涉及其他非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这不仅是舍本逐末,更是一种变相歧视。

中银协近日召集相关会员行研究银行存款自律规范措施,提及应将“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存放银行的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管理,不作为同业存款,按规定缴纳存款准备金。此外,中银协将出台相关自律规范文件规范相关存款利息,要求各行严格遵守相关监管规定,利率上限执行同档次基准利率1.1倍,提前支取按照活期存款利率计息或收取罚息。

这是央视评论员钮文新引爆余额宝利弊的口水战后,市场传出加强货币基金管理的第二则新闻——此前,2月24日《21世纪经济报道》称,目前,证监会正在起草一项新规,拟对货币基金的风险准备金提出更高的要求。

确切地说,面对我国货币基金规模的急速膨胀,11年间增幅高达220倍,从2003年的42.5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9532.42亿元,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强大吸附性,余额宝推出仅短短8个月,其单一货币基金规模即高达4000亿元,相关部门及时推出监管新规,对其启动适度监管,是有一定必要性的,以防止系统风险的累积和爆发。

但是,适度监管并不等于过度监管,相关部门更不能以监管之名,而行封杀之实。对此进行厘清,我们可以对比市场传出的分别由中银协和证监会牵头制订的相关规定。证监会拟对货币基金管理费计提10%作为风险准备金,这应该归于适度监管范畴,通过对货币基金风险准备金的计提,可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起到对冲作用,以尽量维护货币基金持有人的权益。

而与证监会相比,中银协拟出台的相关规定,则明显有封杀的嫌疑。比如,“将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存放银行的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管理,不作为同业存款,按规定缴纳存款准备金”,众所周知,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本质仍是货币基金,互联网只是技术平台,该政策仅针对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而不涉及其他非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这不仅是舍本逐末,更是一种变相歧视。

此外,中银协还拟要求各行严格执行同档次基准利率1.1倍,以当前同业存款一年期利率5%计,严格执行1.1倍基准利率上限,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虽要压低对持有人的回报率,但仍能正常运营。可是,结合上述中银协拟将余额宝等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管理的规定,而当前一般性存款一年期定存利率仅有3%,这就意味着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一年期存款收益最多只有3.3%(1.1倍上限),如此,去除货币基金的管理运营成本,余额宝收益远不如银行定存,中银协还不如干脆让余额宝关门了事。

传统商业银行的日子过得不易,但不仅不能怪罪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而是要痛定思痛,尽快提高运营效率,扭转过于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更值得一提的是,相关部门应尽快启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不仅可以让商业银行和余额宝真正实现“公平竞争”,更可减少广大民众对商业银行“利差剥削”之观感。

□杨国英(财经评论人)

与其说是余额宝在侵袭传统银行业务的领地,不如说是公众“用脚投票”作出自己的选择。

无论是交水电煤气费,还是转账还信用卡账单,抑或是颇为丰厚的资金账单,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异军突起,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实实在在的收益,还有对传统银行业务实实在在的冲击。在随之而起的种种争论乃至抨击声中,一个日益被公众广泛接纳的观点是:面对余额宝们,传统银行业的自省远比指责更重要。

其实,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去年至今,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种“宝字号”货币基金理财产品,在金融市场上快速崛起,大量社会存款因此“搬了家”。据最新数据统计,今年1月份货币基金规模达9532.42亿元,环比增幅高达27%,与之相对的,1月份人民币存款却减少了9402亿元,同比少增2.05万亿元。

面对这样的局面,比“是非”更重要的问题是:传统银行雄霸数十年的江山,为何如此轻易地遭遇“丢城失地”?诸多缘由耐人寻味,更促人深省。

银行既是金融性行业,也是服务性行业,服务的对象就是普通民众和众多企业,谁家利率高、谁家服务好,客户自然愿意选择谁。面对余额宝们远高于银行活期利率的收益率,从心动到行动是最正常的选择。更何况,这样诱人的收益率还搭配了亲民的投资门槛和便捷的投资方式。与之相对的则是传统银行冗长的业务办理时间、不合理的霸王条款和名目繁多的服务收费。如此观之,与其说是余额宝在侵袭传统银行业务的领地,不如说是公众“用脚投票”作出自己的选择。

不论是运作机制、服务理念,还是产品设计,余额宝们不仅让社会公众“眼前一亮”,更该让传统银行业“猛地一惊”。如果继续固步自封,继续高高在上,只能丢失更多的阵地和人心。

当然,人们不会期待余额宝们完全取代传统银行。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来源,归根结底还是传统银行。虽然发展迅猛,但与前者庞大的体量相比,仍然只能算是小微金融。重要的是,余额宝们从观念和机制上给传统银行上了一课。如果这样的“搅局者”真的能倒逼传统银行改革创新乃至利率的市场化,这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和广大民众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大好事。

中国最火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余额宝“摊上大事”了。

央视评论员钮文新最近接连发文,炮轰余额宝,指责它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典型的‘金融寄生虫’,应该予以取缔”。一语既出,满座皆惊,一时舆论滔天。

余额宝方面迅速回应,在其官方长微博《记一个难忘的周末》上略带卖萌地表示自己很无辜。一些投资余额宝的网友也被激怒,微博、微信上到处是他们的反击,称取缔余额宝的建议“荒谬”、余额宝“何罪之有”“放过这条鲶鱼”……

钮文新后来不得不承认,自己被骂得“很惨”。

围绕余额宝的这场争论很有看点,一边代表了银行精英,一边代表了大众草根,其背后反映的是互联网1.0与2.0时代的代际鸿沟和话语碰撞。言论攻防很热闹,不过却有点失焦。

余额宝去年6月横空出世时,比银行存款更高的收益率、更快、更灵活的购买和赎回安排让缺乏投资渠道的公众大喜过望,纷纷用“钱”投票,将自己的银行存款“搬家”到余额宝上,短短几个月即帮助余额宝合作方天弘基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基金公司发展成如今全球最大的货币基金之一,资金规模已超过4000亿元。

银行一开始对余额宝并不以为意,后来随着存款不断流失到余额宝及其他类似互联网金融产品时,却开始暗暗心惊,如坐针毡。

近几日,围绕余额宝是否应该取缔的争论席卷网络。其实,这场争论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方兴未艾的利率市场化。

余额宝这么火爆,背后必定有它的独特之处,其模式已被广泛讨论过,如果说这种创新是“吸血鬼”“寄生虫”,那么为何连各家银行现在也纷纷推出各自的类余额宝基金?这在逻辑上说不通。

中国国内银行存款利率目前最多只能比基准利率高10%,依然受到监管当局控制,与此同时,贷款利率则全面放开,从而形成银行广受诟病的政策保护利差。余额宝的逆袭无疑大大压缩了银行利差,正逐渐终结银行轻松赚钱的“旧时代”。因此,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全面市场化势在必行,市场倒逼改革不得不为。

按照互联网1.0时代的思维定式,只要监管当局下令取缔余额宝,银行的困境可望迎刃而解,或者监管当局强行规定银行存贷款利差不能超过某个百分比,即可逼迫银行向实体经济输血。

且慢!说好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决定性”作用呢?

创新永远跑在监管前面,监管当局决不能对创新一禁了之。市场能解决好的事,政府的手不要乱伸。监管当局要做好的分内事包括投资者教育,制定市场竞争规范,同时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监管,要求“余额宝”们在信息披露、风险控制等方面提供更透明的信息等等,其他的应交给市场解决。

余额宝无疑触动了银行的利益,也给中国金融界带来了颠覆性的新思维,但是,面对创新,怕就怕,你永远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

新华社记者 陈思武

无论是交水电煤气费,还是转账还信用卡账单,抑或是颇为丰厚的资金账单,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异军突起,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实实在在的收益,还有对传统银行业务实实在在的冲击。在随之而起的种种争论乃至抨击声中,一个日益被公众广泛接纳的观点是:面对余额宝们,传统银行业的自省远比指责更重要。

其实,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去年至今,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种“宝字号”货币基金理财产品,在金融市场上快速崛起,大量社会存款因此“搬了家”。据最新数据统计,今年1月份货币基金规模达9532.42亿元,环比增幅高达27%,与之相对的,1月份人民币存款却减少了9402亿元,同比少增2.05万亿元。

面对这样的局面,比“是非”更重要的问题是:传统银行雄霸数十年的江山,为何如此轻易地遭遇“丢城失地”?诸多缘由耐人寻味,更促人深省。

银行既是金融性行业,也是服务性行业,谁家利率高、谁家服务好,客户自然愿意选择谁。面对余额宝们远高于银行活期利率的收益率,从心动到行动是最正常的选择。更何况,这样诱人的收益率还搭配了亲民的投资门槛和便捷的投资方式。与之相对的则是传统银行冗长的业务办理时间、不合理的霸王条款和名目繁多的服务收费。如此观之,与其说是余额宝在侵袭传统银行业务的领地,不如说是公众“用脚投票”作出自己的选择。

不论是运作机制、服务理念,还是产品设计,余额宝们不仅让社会公众“眼前一亮”,更该让传统银行业“猛地一惊”。如果继续固步自封,继续高高在上,只能丢失更多的阵地和人心。

当然,人们不会期待余额宝们完全取代传统银行。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来源,归根结底还是传统银行。虽然发展迅猛,但与前者庞大的体量相比,仍然只能算是小微金融。重要的是,余额宝们从观念和机制上给传统银行上了一课。如果这样的“搅局者”真的能倒逼传统银行改革创新乃至利率的市场化,这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和广大民众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大好事。

新华社记者 郝亚琳

相比银行一直以来利用低息储蓄来做这一市场,“余额宝”只是分走了银行业超过万亿利润当中的沧海一粟。

余额宝本身不是创新,但当余额宝=互联网渠道+货币基金+半年+2500亿规模+4900万户的时候,就一定是一种创新。余额宝等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宝宝们”,给中国金融工具市场带来的冲击是全面的、不可逆的。

随着中国M2增速进一步回落、趋稳,美联储宣布退出QE步伐的加快,新兴市场均受到了影响。中国整个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开始加重,今年以来,中国各监管阶层屡次向金融机构警示房地产市场面临的风险,暗示降低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持,这是近期以来造成房贷利率上浮的主要原因。

另外,2013年银行新增信贷接近十万亿元,“宝宝们”分流的几千亿资金相对银行整体信贷规模来说,实在是影响不了什么。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相比近年来房价的增速,房贷利率的上浮对消费者的伤害可以忽略。消费者更应该明白的是,利率的高企有助于刺破房地产信贷泡沫。如果银行依然用低利率的方式支持房地产市场,使其房价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上升,就算“宝宝们”永远不会出现,很多人同样会被拒之在“购房者”门外。

“宝宝们”看上去推升了银行的融资成本,但由于余额宝等产品属于大宗资金,大大降低了银行发动各种资源来拉散户存款的成本。两者平衡之后,对银行的整个资金成本的影响并不是太大。否则银行就不可能有庞大的“协议存款”需求,供此类资金合作了。

由于近年来各类表外业务的发展,银行间的资金配置也是非常不对称的,对同业拆借的要求越来越高。“宝宝们”介入同业拆借市场,实际上是增大了同业拆借之间的资金供给,从理论上来说是压低了同业拆借利率,这反而有助于降低长期市场利率。相比银行一直以来利用低息储蓄来做这一市场,“宝宝们”只是分走了银行业超过万亿利润当中的沧海一粟。

对于“宝宝们”推高了社会融资成本的说法,需要继续研究。2011年经《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调查表明,国有企业的负债水平要明显高于民营企业。另外,地方政府负债水平越来越高。中国民营企业和中国家庭实际上都是低负债、高储蓄者,如果存贷利率能够市场化,利率的上升增加的是低效率国有企业和负债无节制地方政府等的负担,民营企业和老百姓反而受益。要知道,真正的就业机会和可持续消费能力是由民营企业和老百姓提供的。

从根源上来说,高储蓄率让金融改革停滞,让银行有足够的钱去吹大房地产泡沫,让国企得到了低廉的发展资金,挤压了民营经济的活力,市场化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大家天天讨论的是高储蓄率的原因,而不是讨论如何通过利率市场化等改革来降低储蓄率。“宝宝们”虽然是“货基”,目前90%的资金会流入银行协议存款,但掌握了资金的主动权,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投入国债、票据等市场,未来是有能力降低储蓄率的。

当然,关于“宝宝们”对银行业的冲击,以及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等的贡献,目前还不宜过分夸大。但如果不能从顶层设计解决问题,那就应该相信市场的改造能力。市场不会像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的那样没完没了地寻找问题的根源,市场总是会及时的,在最直接和最需要改变的地方开始“实践”。

□肖磊(财经评论人)

并不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诞生影响了整体金融稳定,而是整体金融(至少是部分群体)出现了需求导致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君不见在其出现之前银行理财产品仍然层出不穷乎?

近日,“取消余额宝”的声音甚嚣尘上。其理由大概如下:一是它抬高了整个中国实体经济、也就是最终的贷款客户的成本,而这一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每个人身上;二是余额宝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典型的“金融寄生虫”,没有经过经营风险便获得暴利;三是像日本同样是高储蓄国家,但却不允许“余额宝”的出现。

客观来看,形容互联网金融产品是“毒瘤”、“吸血鬼”有些偏颇。一方面,声称互联网金融产品抬高了社会总体融资成本,是完全忽视已成水火之势的民间借贷;另一方面,纵然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抬高了民众理财回报预期,也只是对银行业固守存贷款息差稳定盈利模式的挑战而已。同时,日本没有“余额宝”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日本资金流向相对合理,经过上世纪80年代房地产泡沫后,资金致力于向出口型企业提供服务。

鉴于此,我认为并不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诞生影响了整体金融稳定,而是整体金融(至少是部分群体)出现了需求导致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君不见在互联网金融产品出现之前银行理财产品仍然层出不穷乎?

那么,究竟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给予了社会较高的投资回报,以至于银行必须抬升存款利率进而将相应成本转嫁给贷款企业,还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到来将倒逼银行调整业务模式,寻求更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呢?

我认为,过往银行依照较大的存贷款息差维持业务增长的业态模式必然会受到挑战。自金融危机以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众多实体经济行业发展缓慢,而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却日渐提升。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无论总体经济形势如何,银行在旧有秩序下更注重风险控制,而非多元化业务类别。银行寄希望于死守存贷款息差攫取财富,既不正常,也不能帮助整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唯有更合理的贷款分布,更合理的贷款利息收入结构方能在今后的竞争中争取主动。

进而言之,如果互联网金融产品能够倒逼银行改革业务模式,那对于中国实体经济而言,才是一个真正的促进。同时,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地带——民间借贷。近几年,为何全国各地民间借贷发展兴盛,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传统金融机构贷款流向分布不均造成的。如果银行能够较为合理地分布贷款流向,或将有效压缩民间借贷的贷款成本,民间借贷的成本下降会反向降低整体融资成本,毕竟提高社会融资成本民间借贷才是最重要推手。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中国社会融资结构的特点。对于用款企业而言,更高的融资成本早已存在,只是其现于庙堂之外而已。而如果一个公信力更好,更容易监管的平台替代野草般的民间借贷业务,无疑对各方都是有利的。

因此我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存在,可以促进传统金融体系、模式的改革,甚至有可能对利率市场化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由互联网支付平台作为中转,向民众提供一个更为良好的投资平台,帮助大家尤其是缺乏专业理财能力的群体解决实际负利率问题,应该说是一件好事。

□温晓东(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