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被索千元、不想塑封照片争执被打……大雁塔被视为古都西安和陕西省的名片,可在这个十一黄金周,因为“照相”引发的事端,大雁塔北广场频繁出现在各大网络上,百度百科里甚至出现了“西安大雁塔照相门”的词条。(10月7日 《华商报》)

西安大雁塔在这个黄金周频频抢头条,从照相千元要押女友式的明抢,到不想塑封照片争执被打的粗暴,这些尴尬都源于照相惹的祸。小小照片,已把大雁塔这个西安旅游名片严重抹黑。

景区照相的乱象并非是大雁塔一家独有,放眼全国景区都有这种生意的存在,有些在本地公园里都有扎根现象。操此营生者,绝大多数是社会草根阶层,相机器材和技术娴熟度都不可能是太高水平。同时,便携式数码产品和带摄像功能手机的全民化普及,都让景区照相渐成夕阳产业。

有记者发现,仅仅在大雁塔广场上就至少有百余名照相人员,而愿意购买这些服务的游客只能做起不大的蛋糕,这让僧多粥少的矛盾更加突出。这样的语境下,个别照相人员就只能是见到兔子就撒鹰,逮一个是一个,用一锤子买卖的方式来杀鸡取卵。而当地民警也表示“这类案件在景区比较多见”。 “照相门”事件接二连三地曝光,将会加剧这个行业的不景气。

景点照相挣得利润不多,却往往成了游客投诉诟病的重灾区,这其实让景区很是为难。其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景点照相人员的就业问题,所以长时间也就用温水煮蛙的方式维持着。当然,也不是没有吃螃蟹的人。庐山风景区在去年就计划取缔景区内所有景点的照相点,也不搞室外摊点。这样的初衷是要把秀美风光归还给游客。不仅可以提升景区服务质量,更能赢得游客口碑。

这种先知先觉其实也给其他景点照相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然而很多景区并没有庐山的底子,所以也没办法和魄力对景点照相进行一刀切。但不可否认地是,景区照相点到了该壮士断腕的时候,这也是必须触及灵魂的思路转变。否则等真正的寒冬到来,那些从业人员只能成了“寒号鸟”。

一些景区照相点还是要适当保留,但不能还是现在这种粗放型经营,而是转为特色服务,比如主要出租民族服装为主,照相为辅。同时,照相点应该和便利店进行融合,进行驻站服务,而不是游击队员式的举个牌子,让人感觉很没有消费安全感。而更多地照相人员不可避免地要考虑转型,从事景区的其他服务方式来完成效益创收。

不管是转型还是收缩规模,都是景点照相的必经之路,因为市场已经在用倒逼的方式呈现事实。而大雁塔“照相门”事件,也只是提前放出的信号弹。景点照相的改革如果不赶上末班车,最终也只能成为市场的背影。

国庆假期,各大景区迎来旅游商品购物潮。这些商品本应有极强的地方特色,然而不少游客却发现,一样的竹雕、一样的小木刀、一样的木梳……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特产”,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让人提不起购买欲望。(10月7日 《人民日报》)

对游客而言,景区商品就是文明版的“到此一游”。大多数游客都愿意观赏完美景后,用购买纪念品来刷一下存在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大多数景区商品都长着一副“大众脸”。景泰蓝手镯、项坠、折扇、文化衫,这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地摊货,居然变身“景区特色”。纪念品低端化、同质化、无特色,自然丧失留念价值,一点也勾不起游客的购买欲!

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3年我国国内旅游消费达到2.9万亿元。但旅游购物占旅游总消费不到30%,而旅游发达国家的比重则是50%到60%。也就是说,旅游购物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开辟了一个290亿元的市场。纪念品作为旅游购物的必选项,可以想象,市场“钱景”是多么的广阔!但“千景一色”的纪念品,值得买么?去四川旅游买回一把梳子,上面竟写着“少林寺纪念”。这样的笑话,其实是在逼游客用脚投票。

面对如此一个前景无限的市场,景区为何不为所动呢?一方面是景区没开发“纪念品经济”的动力。随着票价的“节节攀升”,目前部分景点类公司的毛利率超过60%,高于房地产等其他暴利行业。试想,景区门票经济就能赚的盆满钵溢,何须费尽心思开发旅游商品?另一方面纪念商品开发有风险。如果景区打造自己的专属纪念品,就要请设计团队专项开发。但付出高昂的研发费,市场不一定“买账”,还要面临被盗版,赔的血本无归的风险,令景区望而却步。于是,大部分景区直接从小商品市场进货,印上景点的logo就上架开卖。

因此,对政府而言,与其放任景区依赖低端的门票经济。不如掐断景区靠门票牟利的“脐带”。俗话说,“穷则生变”,景区告别门票依赖,自然会延伸旅游产业链,在旅游商品设计研发、制作销售等环节下工夫,开拓新市场。同时,政府要做好人才配套工作。纪念品“千景一色”,也是旅游纪念品开发专业人才匮乏的表现。政府要积极推动大学、设计院所,与景区、旅游市场对接、融合,解决景区在纪念品开发上的后顾之忧。

目前,我国5A级平均票价已迈入“百元时代”,远远高出国际同类景区收费标准,被舆论屡屡吐槽。旅游纪念品虽是小商品,但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在门票继续上涨的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何不通过行政杠杆,引导景区在旅游商品开发上多花些心思呢?

【有些“异景”已经清晰显现,有些只是初见端倪。研究这些“异景”,才能让将来的黄金周更令人满意】

国庆黄金周结束了,有人用“堵挤脏乱”来形容过去的七天假期,其实并不客观。毕竟,“痛并快乐着”才是黄金周的真实色彩。在盘点黄金周时,有几个不同寻常的“异景”非常值得关注。它们或是刚刚出现,或是以前就存在但被忽略了,这些“异景”折射着某些新变化,假以时日,“异景”很可能成为常景。

首先是“不游的人”。在关于黄金周的公共讨论里,旅游似乎成了唯一的话题,但如果我们把视线从高速公路和景区移开,会发现有许多人其实并没有去旅游。当然,每年都有不去旅游的人,而且迄今仍有不少人从来没旅游过。但我这里讲的“不游的人”,并非没钱没时间,相反,他们有很好的工作,有优雅的情趣,之所以不去旅游,是因为有着“惨痛的教训”——被“黄金粥”吓怕了,宁愿宅在家里也不愿意“花钱买罪受”。

这种“不游的人”,过去也有,只是今年特别多;放眼未来,恐怕会越来越多。这种变化,很容易被贴上时代进步的标签。诚然,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带薪休假有关,他们将旅游放在了平时。但要看到,这种现象的出现更多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更重要的是,面对这些“不游的人”,城市又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在文化工程的打造和营造上,有没有让这些留在城市里的人,感受到又一种假日的快乐?在推动带薪休假上,有没有拿出更实在的举措?

其次是“不热的景”。一提到热门景区,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人山人海”这个词。许多景区确是这样,一些游客在朋友圈贴出照片即是明证。但是,同样被朋友圈证明的是,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一些热门景区竟然遇到了“凄风冷雨”。比如,10月1日当天,九寨沟首日进沟8000多人次,部分旅行社接待人数勉强凑够100人,景区客流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0%;而据峨眉山景区统计,当天只有10200人次进山游玩,与同期相比减少了46%,房间预订还不到60%。

对于这一现象,比较主流分析是“假日游玩渐趋理性和成熟”,很多人“不愿意在热门时间凑热闹,可能选择错峰出行”。这种分析不无道理,但再看看当天其他一些景区的爆棚场景,这种分析恐怕就很难有说服力了。事实上,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信息服务不足有很大关系。如果有关方面特别是景区能给游客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热门不热冷门不冷”的现象,还会这么突出吗?在旅游管理服务上,我们还有很多不足。有必要反思的是,在互联网时代,旅游业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先进理念,采用什么样的先进管理手段,提供什么样的优质服务?

第三种“异景”是“不红的商品”。在旅游产业的全链条中,购物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景区,文化资源不同,景区售卖的商品应该有着极强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性。然而,新华社的一篇报道显示,“一样的竹雕、一样的小木刀、一样的木梳……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特产’,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让人提不起购买欲望。”在“不一样的景区,一样的商品”背后,既可以看到文化创新的“短板”,也可以看到旅游发展思路的“短路”。这说明,一些景区虽然转型发展喊了很多年,但还处于门票依赖的初级阶段,在推动旅游转型、景区转型上的认识和行动上,做得远远不够。

仔细盘点这个国庆黄金周,还会发现其他一些“异景”。有些已经清晰显现,有些只是初见端倪。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些“异景”折射着新需求、新变化,很有可能预示着一个新时代到来。研究这些“异景”,才能让将来的黄金周更令人满意。

转眼之间,十一黄金周已向我们告别。假期出游的人们是否度过了一个快乐悠闲的长假?从不少新闻来看,恐怕一些人的出游体验并不舒心。吃饭被宰、特产不特,更别提堵在路上的、挤在山上的……关于黄金周出游的方方面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虽然褒贬争议不断,但我国旅游休假制度却在“黄金粥”的“吐槽”中不断进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既关系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成熟,也是让国人玩得起、玩得好的关键一步。

“嫌贵别点”就能挽救400元炖山鸡?

有市民国庆期间到五台山景区就餐发现,明清街一家较大酒店的“台蘑炖山鸡”售价400多元。但山西省物价局方面称,除非价格高得离谱,否则物价局不会干预。“明码标价,嫌贵就不要点,但不准强买、宰客。”物价局方面表示。(10月7日京华时报)

“台蘑”再如何优质,“山鸡”再怎样皮薄肉厚,这道菜终究是道家常菜,400多元的定价,引起“趁火打节”的质疑自然在所难免。

反观物价局的回应——“嫌贵就不要点”,其实用心细想也并无不妥。正所谓“需求大则贵,需求小则贱。”只要饭店的这道“台蘑炖山鸡”料优量足,在没有违反《价格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前提下,确实可以遵循买卖自愿原则,物价局也无需干涉。然而,物价局方面在说出这句冰冷的回应前,不知道有否对这道价格畸高的炖山鸡作出过详细的调查、取证。一方面求证这道菜是否真的用料上乘,对得起这个价格;另一方面需要调查这道菜是否节前节后不同价,是否企图通过节假日来宰客。其实,假如物价局有关于此菜肴价格畸高的合理原因与解释,市民对于物价局所谈及的此鸡“明码标价,嫌贵就不要点”也就自然更能接受。

实际上,物价部门在此次的回应中凸显出管理情商有待提高。在国庆黄金周这窝滚烫的粥里面,景区的物价一直是游客吐槽热点所在。作为物价管理部门,假如市场上出现任何关于产品价格的问题,都一言寄之“嫌贵就别点”,那负责监督物价、管理物价的物价局岂不是形同虚设?更不用说什么物价举报电话欢迎举报,什么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了。可以看出,物价部门的相关发言水平并未如理想,多站在百姓角度看问题、想事情,才能说人话。

总的来说,旅游是反映我国文化的一面镜子,假日经济、旅游经济、景区经济中的垄断经营、强迫交易、抬高物价都正体现出我们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之处还有待填补,物价部门该出手时就要出手,别抛下一句冷若冰霜的回应,视消费者权益如无物。

(雅婉)

“暴利景区”缘于“利”字当头

有媒体统计A股上市公司发现,景区调价后几家主要的景点类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率都有所增长,部分景点类公司的毛利率甚至超过60%,高于房地产等其他暴利行业。(10月7日《扬子晚报》)

看起来并不扎眼的旅游景点暴利过房地产,确实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不过联想到很多景区的实际情况,倒也不难理解这样的毛利率是如何产生的。在“门票经济”思维之下,中国景区门票价格居高不下已成众矢之的,收入确实相当可观。而与此同时,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景区收入有多少能被投入到景区维护、设施更新上,恐怕得打个问号。

让公众意见最大的是一些自然风光类的景点,围栏一拉、设几个垃圾桶便可开始卖票赚钱,投入之低、获利之丰让人咋舌,相比于要在水泥钢筋上砸下真金白银的房地产业,旅游景点可能确实是更加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整治旅游景点暴利,政府部门想了一些办法。比如去年修订的《旅游法》规定了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但有了政府定价,景区暴利就能降下来吗?实际上,目前很多景点已经应用政府定价或指导价,并且相当一部分还走了听证程序,价格依然居高不下,归根结底还是理念问题。如果说人工景点如游乐场、度假村等尚且有市场化定价的理由,名山大川、自然风光等自然景点作为全部国民共同享有的宝贵财产,即便要收费,也只能出于支付保护成本,而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公益性始终是第一位的。目前的问题在于,很多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公司并非秉承着公益性,而是将景区当做摇钱树;不是从成本倒推定价,而是怀着“能赚多少是多少”的心态。要压缩景区的利润率,首先应从纠正这一理念出发。

在坚持公益性的大前提下,给自然景区定价的核心方向就应是避免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不是怎样才能赚取更大利润。一方面,我国可效仿美国的国家公园模式,建设、管理由政府部门统一进行,其维护费用也由财政资金兜底。这样一来,公众所需支付的费用自然大大下降。另一方面,在财政资金力有不逮的情况下,当然也可以引入开发公司,但其利润率必须明确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以“保本薄利”的原则进行公开竞投。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公益不能让位于利益,都是不能动摇的核心原则。(张涨)


打开创意门,才能创新旅游纪念品

国庆假期,各大景区迎来旅游商品购物潮。这些商品本应有极强的地方特色,然而不少游客却发现,一样的竹雕、一样的小木刀、一样的木梳……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特产”,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让人提不起购买欲望。(10月7日《人民日报》)

旅游购物是旅游经济中极具竞争力的利润点之一,而我国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上,依然举步维艰。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旅游购物占旅游总消费不到30%,与一些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50%到60%的比重相比,差距明显。国外成熟景点却截然不同。除了门票和人均饮食的花费外,游客消费更多的却是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

我国许多景区历史文化意蕴深厚,不乏技艺高超的手工艺人,旅游购物商品的开发应该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挖掘旅游纪念品这一“富矿”,首先应挖掘的是该景点的文化内涵。好的旅游纪念品,是当地文化的浓缩,也是地域文化的阐释者,要具备地域特色,才能让游客有“过了这村就没这店”的感觉;另外,须摆脱简单地复制与抄袭。好创意带来好产品。而好的创意通过产权保护,促进市场开发。当前全国不少城市“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大赛”方兴未艾,而真正走入产品开发的却鲜见。原因之一便是产业链不完整,缺少专业的商业机构推动商品市场的开发,使创意落地难。不少人还记得,曾经一款印有康熙御批“朕知道了”的胶带走红。另外,产品开发方面,台北故宫博物院一直走在前沿。台北故宫博物院与超过90家厂商合作“让文物再生与重生”,近些年推出了2400多种文创产品,单是2013年,就收入9亿元新台币,成为台北故宫的主要收入来源,也让台北故宫饱受赞誉。

开发旅游商品这座名副其实的“富矿”,不妨师从台北故宫,当务之急在于立足资源优势,打通纸上创意与产品开发的玻璃门,加强创意和企业扶持,让创意落地,令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成为历史。(厂佳)

话题

延伸

告别“逢节必病”

才算品味假期

十一长假后“节后综合征”成了很多人萎靡不振、消极工作理所当然的借口。其实,节前的亢奋,节后的焦虑,不过是正常的心理状态,没有必要过度渲染夸大。做好心理调整,适应工作节奏,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远比抗拒式的牢骚满腹更积极。

节日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抛开案头繁冗工作,享受几日随心安逸的生活,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莫大的幸福。但真正的生活需要张弛有度,节日休整过后,还是要收好心、提好神,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未来生活征途。

(新华社记者 宋晓冬)

“16岁”黄金周

期待“新常态”

从今年的黄金周来看,“人满为患”“宰客”“不文明行为”等问题依然明显。同时,这些问题不断推动着我国旅游及休假制度的完善。如《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等落实带薪休假的文件措施陆续出台;《新旅游法》在第15个国庆黄金周正式实施。国庆节前,众多景区承诺国庆节期间门票不涨价,并且有的景区还实行免费政策,让更多“改革红利”惠及百姓,16岁的“黄金周”正在成长。同时,作为身处其中的一员,人人身体力行地文明出行,让黄金周有一个更好的“新常态”。

(新华社记者 袁军宝)

“十一”黄金周很快结束了,今年的黄金周,同样躲不开“争议”这个词。该不该外出旅游需要争议,该不该保留黄金周需要争议,黄金周的含金量高不高同样需要争议。那么,今年的黄金周,含金量到底高不高?此前有关媒体关于含金量高的报道,依据是否充足?是否能够得到公众的认可?

显然,要判断黄金周含金量的高低,绝不是几组数据就能证明的。既然是黄金周,那就不仅要看重量、看数量,还要看成色、看质量。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比较准确地算出黄金周的含金量,才能得出黄金周应当存废的结论。

客观地讲,单从游客数量、门票收入等来看,今年黄金周的含金量还是比较高的。按照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截至6日17时,全国纳入监测的124个直报景区就接待游客363.98万人次,同比增长11.11%;门票收入17280.46万元,同比增长4.66%。而北京、四川等旅游景区比较集中的地区,游客数量都超过了百万。这样的结果,无疑是拉动消费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但是,从黄金周游客反映的情况以及现状来看,黄金周的含金量似乎又没有数据所反映的那么高。也就是说,旅游经济的内涵并没有在黄金周得到充分反映,各地在发展旅游经济方面的理念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

门票在旅游中唱主角,毫无疑问是旅游经济处于低端化、低水平化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要知道,旅游经济是一个内容十分宽泛的概念。真正的旅游经济,门票收入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甚至可以作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但是,中国的景区,绝大多数都把门票收入作为旅游经济最主要的创收手段,千方百计地提高门票价格。按照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中国5A级景区的平均门票价格已经突破了100元。按照这样的价格,是会将相当一部分游客挡在景区之外的。

把旅游经济的立足点放在门票收入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在发展经济方面的落后思维与理念。就像总将经济建设的重点建立在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一样,无节制地提高门票价格,就是在堵塞旅游的源头,将游客从景区赶走。想一想今天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状态,如果景区门票价格也按照目前的速度涨上去,总有一天,各大景区也会出现门庭冷落车马稀的现象,冷得连基本维持的收入也没有。

所以,尽管游客数量很多、门票收入也很高,但是,旅游经济的含金量却很低。将门票收入作为旅游业最基本收入的格局,不能再维持下去了。

而与门票价格居高不下相对应的,则是旅游纪念品的千篇一律、千地一面。按照媒体提供的消息,各大景区迎来旅游商品购物潮的同时,游客却发现,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内在动力却一点没有。因为,每个景区的“地方特产”,都是一样的,竹雕、小木刀、木梳等,就像进入了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一样,没有一点“特产”的特色。

这种连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都没有的现象,也可以看出,旅游经济在这些地方是根本拿不上桌面的。除了门票,地方似乎想不到任何可以发展旅游经济的途径与方法。如果能够像其他国家一样,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旅游经济的含金量无疑可以提高很多。为什么各地不将绞尽脑汁提高门票价格的精力放到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方面呢?从这个角度分析,今年黄金周的含金量,也没有数据所反映的那么高。

当然,黄金周到来之前,各地在如何相互沟通、建立良好的信息平台、信息互通机制方面严重滞后,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因为,由于年年出现游客数量过多、车辆过于拥挤、景区人满为患的现象,已经使一部分居民患上黄金周旅游恐惧症,既想趁黄金周期间外出好好旅游,又担心旅游景区人车过多而失去玩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九寨沟,就出现了前几天游客大量减少的现象。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去年游客过于拥挤,使得很多人不敢再去九寨沟。相反,如果各地在信息平台建设和沟通方面实行互通,这样的现象也就不会出现,景区人车过于拥挤的矛盾也可以有效缓解。这方面,显然也会影响黄金周的含金量。

而最根本性的问题,则是黄金周太“少”。按照带薪休假的相关政策,实际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可以是黄金周、黄金日。如果能在体制制度方面有一个比较好的规划与设计、执行与落实,很多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总之,如何提高黄金周的含金量,尤其是旅游经济的含金量,需要有关方面和地方政府好好研究与思考。

谭浩俊(江苏 职员)

面对不文明出游,光骂几句“素质低”恐怕无济于事

深圳锦绣中华景区,5万个陶瓷小人大多被游客“顺手牵羊”;武汉中山公园,保洁清理垃圾的速度赶不上游客扔的速度;合肥植物园,有游客直接带着孩子在水池里洗脚。

每次放长假,总有一些不文明现象见诸媒体,随即便是一阵“提升素质”的道德呼吁。呼吁声未歇,新长假又来,爬塑像、乱刻画再次上演,新一轮呼吁锣鼓重开……

游客素质不高,呼吁提高素质,这肯定没错,但是,管不管用呢?

还是应该先找找病根儿,对症下药。

有人认为,从旅游性质看,旅游往往是一锤子买卖。游客大多不是本地人,八辈子不来一次,用博弈论的话语,这叫“一次性博弈”,对景区没什么归属感,内心的小恶魔很容易挣脱道德的束缚,只顾自己痛快。

有人归因,从法律监管看,新旅游法虽然规定,游客应当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但只是停留在原则上,没有具体的处罚细则,执法主体也不明确,所以操作难度大。管理含糊,游客越界的成本就低。

有人分析,从景区管理看,公共假日景区内游客扎堆,对管理资源的占用大,也是客观原因。需要管理的方面一排序,保障游客人身安全、防止踩踏、避免出事,这些都有点儿忙不过来,哪有精力来管乱扔垃圾的、乱刻字的?

细究下来,不文明出游,并不是单一性疾病,开一种药吃吃就好。必须综合治理,来点儿“鸡尾酒疗法”,多管齐下。其中,尤其需要从具体处抓起。

比如,有些地方设计激励办法。把垃圾带出景区,给你一瓶矿泉水。有些地方成立“文明旅游银行”,游客全程文明,就能获得积分和免费旅游名额等优惠,甚至可成为“文明旅游形象大使”。微刺激,有时候有大作用。比如,有些地方发现,不文明行为受“破窗效应”影响,窗子破了,容易招第二块石头。那就早下功夫,提前准备,把第一块石头挡住。动员大量志愿者,一有苗头就劝阻,别等积重难返,水池子成了集体洗脚盆再管。当然,最应该做的是,根据旅游法的精神,制定处罚细则,明确执法主体,把监管从纸面上落实到实际中。

笔者没有贬低文明教育和宣讲的意思,该呼吁,也得呼吁,道德是人心内部的约束,应该内外一把抓,打打组合拳。关键,还在真想下功夫去做。

国庆期间,句容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特地举办了风车节,工作人员加工了4万只五彩塑料风车,放在各个景点。然而,让景区管委会没有想到的是,一些游客居然把这些风车当成了旅游纪念品。仅仅4天时间,4万只风车几乎损毁殆尽。记者在句容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看到,树丛中随处可见散架的风车。(10月7日《扬子晚报》)

这样的场景和“伤痕”,在各大景区早已司空见惯,当“到此一游”漂洋过海“现了洋相”之后,在国内自然是方兴未艾。虽然不能说每个人都有在景区刻画的冲动,有暴殄天物的兴致,不过对于别人“留下墨宝”,早已变得不再敏感,并默认这种行为的存在。可以说,“不刻白不刻”的心态,绝不是“一个人的表现”,其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群体。

这种现象近年被称为“中国式”,表面上都是文明素养出现了问题,实质上却是社会规则失去了效用,公众对规则缺乏基本的敬畏,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秩序混乱,各种非文明行为就成了不遵守规则的直接表现。很多人并非不知道刻字的破坏后果,但强烈的占有欲和规则失灵,两相结合就导致了其对自身行为的放纵。很多时候,你遵守规则并不代表别人遵守,若不遵守规则不但不会受到惩罚,反倒会获得好处,“不拿白不拿”就会成为普遍行为导向。

我们常说“底线失守”,这个底线要么是道德,要么是法律,都统称之为社会规则。人们对规则失去敬畏,不再视规则为行为规范,就会导致规则失灵。究其原因,就在于“例外条款”太多,而导致社会丧失了最基本的公平。

时下有两种现象,一是不利于自己的,就拿“国际惯例”开脱,二是有利于自己的,则拿“中国特色”作解。有人在景区随地小便,于是有人指出,外国友人也有这样的行为,于是自己便心安理得。官员腐败堕落了,理应依法受到惩处,结果却因为“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法外施恩就形成了事实上的放纵,与国外“拿公务卡刷了两瓶酒被视为贪污”相比,规则的刚性与严苛,可以说是差异明显。

当规则从制定到执行都漏洞百出,必然导致各种乱象横生,甚至“相互比坏”,那么对于“到此一游”和“顺走陶瓷雕像”的行为,就不能仅作“太不文明”的矫情,其解决方法显然也不能凭一碗温软的“心灵鸡汤”。

【黄金周面对的困境是现有放假制度下的“诱导性”结果,折射着行政权力对旅游市场的直接干预。而政府在这方面的首要职责是保障民众带薪休假的权利。】

已然是第15个年头,今年的黄金周依然是在预计的“粥”状中运行、落幕。想像着人流疲惫地在景点中挤动的身影、高速路上拥堵几十公里的车龙,无论是出门旅行还是“宅”在家中,都能感觉到别样的“累”,这是每次黄金周的真实写照,但肯定不是民众想要的休假。

一路走来,黄金周给当今的中国带来了众多的变化:带动了中国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景气指数,加速了国内旅游景区设施的升级换代,唤醒了民众旅游的激情。更主要的,是强制保障了民众的集中休假权利,增强了全社会的休假权意识。

但是,各种争议也一直与黄金周如影随形:出行时一票难求,“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成相片”,道路拥挤不堪,期待中的旅行难有愉悦的体验。井喷式的出行给交通安全、景区秩序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一路走来,不光是民众纠结、政府揪心,旅游市场也不完全开心,对旅游业的集中消费助长了行业的粗放发展、掠夺式经营,最终实际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黄金周的初衷是促进经济,实则是混淆了政府与市场、公权力与私权利的边界。从一定意义上讲,黄金周面对的困境是现有放假制度架构下的“诱导性”结果,折射着行政权力对旅游市场的直接干预。一项设计者眼中的“利好”政策,却年年遭遇民众和社会各界的吐槽,黄金周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粥”。

经历了15年的发展,积攒了“沸腾”的民意,是面对现实、直面问题对黄金周安排进行调整的时候了!其核心则是要调整政府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方式。放假是政府的权力,何时休假、怎么休假则是民众的自由。有调查显示,80%的人希望通过带薪休假的方式旅游,而不是黄金周。政府在这方面的首要职责是保障民众带薪休假的权利,让一年365天任何一个时间段都可能成为民众的黄金周。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和消费环境,对宰客、乱涨价、扰乱旅游秩序等行为进行严厉查处,提升民众出行、休假、消费的舒适度。唯其如此,才能既保障民众的休假权,又可以消减交通和景区在黄金周期间所承受的极限压力,还会促进旅游业的平稳有序健康发展。

说到底,“黄金粥”是政府可以规避的选项。其实,国务院在今年“十一”前撤销“假日办”、召开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公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行动,已透露出未来的某种走向,只是社会期待着这种转变能更明快、直接一些。

□江南一木(学者)

【从游客的角度来说,经过多年“盲目旅游”的洗礼,人们心态已经日趋理性,目前需要做的是如何将预约旅游培养成一种全民习惯。】

国庆黄金周落下帷幕。虽然对于景区拥堵的吐槽还有很多,但不少热门景区也出现了新现象——九寨沟、黄山、庐山、井冈山等客流量并未出现往年“井喷式”增长的局面。与此同时,贵州等相对冷门景区却不再“冷”,很多游客为了躲避拥堵,去一些以往关注度不够高的景区,结果却发现抱同样心思的人也不少。

热门不热冷门不冷,这个新现象暴露了旅游行业的一个老问题,即在旅游需求持续旺盛的现实中,游客和景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景区呈现忽冷忽热的亚健康状态。

当然,这并非无解难题,不久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抓紧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控制游客最大承载量”。“预约旅游”,是保证景区恒温、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良方。

从游客的角度来说,经过多年“盲目旅游”的洗礼,人们心态已经日趋理性。为了收获旅游的最大快乐,很多人习惯了提前规划旅游时间和路线,预订机票和酒店也是必备动作。而景区作为旅游中的关键内容,如果能提前预约妥当,也能免除后顾之忧。所以,“预约旅游”已是游客的理性需求,目前需要做的是如何将其培养成一种全民习惯。

与节前的期待、兴奋相比,现在大家吐槽的重点就一个字:“累”。出去旅游为何这么累?正如有人所说:白天堵在路上,夜晚忙着去“抢”房。进景区排队得好几个小时,女士上趟厕所得等个把小时……就连住宾馆,看个房间的空当,也被人“捷足先登”,而柜台前抢着住房的人犹如在菜市场一般。最后大家一致得出结论:还是在家玩的好。其实,不光是旅客喊累,景区面对如此庞大的接待人群,也轻松不到哪儿去。一些景区因为接待能力有限,不是景区挤得走不动人,便是“临时起意”停止售票,导致一些游客白跑一趟,结果游客对其服务水平一片吐糟的同时,景区也觉得自己很“委屈”。

当然,要让“预约旅游”从少数的试点尽快成为统一制度,还需要国家层面的推动。推行“预约旅游”,一些传统热门景区的需求可能相对迫切,而一些偏冷门的景区,因为意识和财力等方面的限制,未必有足够的热情。从长远来看,“预约旅游”绝不只是热门景区的事,而应尽可能纳入能接待游客的所有景区。此外,要让“预约旅游”尽快为所有人接受,也有赖统一的制度“倒逼”。

比如,通过新成立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建立一个“预约旅游”的统一平台,就像买火车票一样,当有人预约某地时,查询到没有席位了,便不会前去再“添堵”,而会选择其他景区。再比如,将“预约旅游”作为硬性指标纳入景区考核,评选5A或者4A景区,可将其作为重要指标之一。若“预约旅游”不达到,可考虑将景区降低级别。通过这样的手段,“迫使”景区成为“预约旅游”的推动者之一。如此,可将游客合理分流,景区和游客都不会喊累了。

【黄金周期间消费势能急遽释放、门票经济依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景区撑死都不“限客”。在此情境下,5A级景区显然应充当先行者,尤其是那些文物保护类、生态类及管理难的著名景区。】

每到“十一”的节点,不少景区就得被迫开启“拥堵模式”。但据报道,今年黄金周首日多个景区遇冷:如首日九寨沟进沟人次8000多人,为历年最低;黄山游客与去年同比下降超过三成。

不少著名景区遭遇“强冷空气”,原因除了公款旅游减少之外,有旅行社坦言,游客“挤怕了”,所以不敢再凑热闹。这跟人流爆棚,无疑是两个极端:如果说,景区拥堵降低了游客的旅游质量,也让景区难堪重荷的话,那游客锐减,景区为应对客流投入的大量资源,就会出现浪费。

基于此,采取门票预约的方式,以平衡客流也在流量控制中避免拥堵,当尽早提上日程。前不久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专门提到“抓紧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控制游客最大承载量”。

实行门票预约制作用可期,但也应看到,受黄金周期间消费势能急遽释放、门票经济依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景区撑死都不“限客”。揆诸当下,门票预约制推广面也很有限。在此情境下,5A级景区显然应充当先行者,尤其是那些文物保护类、生态类及管理难的著名景区,更应将其早日付诸落实。

毕竟,“十一”期间游客爆棚的景象,基本上只发生在5A级景区。多个景区国庆首日遇冷,不过是为以往“疯堵”埋单而已。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景区接待游客规模前50位的,基本上都是4A、5A级景区,平均接待规模达752.52万人次,最低也达423.82万人次。占比约1%的5A级景区,承担了全国旅游景点一半的客流量。

而要落实门票预约制,自然有不少基础工作要做:要限量接待,就必须在对景区进行环境承受能力测定的基础上,对合理容量科学估算;还要建立配套的预约信息系统,建立类似酒店的预付价格机制,能接受电话专线、网上在线的预约,像山东省近日就推出覆盖省内120家景区的旅游电子票务系统,将原来旅行社散乱的验票方法纳入统一系统,游客可通过系统接入的各个销售渠道预订门票。此外,还要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景区的管理制度、承载量与实时流量情况、出行预警及其相关服务内容等。

当然,眼下公众“说走就走”和“排队购票”的旅游习惯,一时仍难完全改变,所以对于景区管理者,还须通过媒体、网络等媒介进行预约相关宣传,并设置切换的过渡期。在这方面,莫高窟的经验可资借鉴:它自8月1日起,实施网上预约售票,在1个月的过渡期内,每天留取少量零售票;9月起,景区售票处将关闭,全面实行预约制。

以门票预约应对拥堵、保证客流平衡,是景区治堵也是“御寒”的可取方式,在这方面,5A级景区应充当排头兵。

【黄金周期间消费势能急遽释放、门票经济依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景区撑死都不“限客”。在此情境下,5A级景区显然应充当先行者,尤其是那些文物保护类、生态类及管理难的著名景区。】

每到“十一”的节点,不少景区就得被迫开启“拥堵模式”。但据报道,今年黄金周首日多个景区遇冷:如首日九寨沟进沟人次8000多人,为历年最低;黄山游客与去年同比下降超过三成。

不少著名景区遭遇“强冷空气”,原因除了公款旅游减少之外,有旅行社坦言,游客“挤怕了”,所以不敢再凑热闹。这跟人流爆棚,无疑是两个极端:如果说,景区拥堵降低了游客的旅游质量,也让景区难堪重荷的话,那游客锐减,景区为应对客流投入的大量资源,就会出现浪费。

基于此,采取门票预约的方式,以平衡客流也在流量控制中避免拥堵,当尽早提上日程。前不久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专门提到“抓紧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控制游客最大承载量”。

实行门票预约制作用可期,但也应看到,受黄金周期间消费势能急遽释放、门票经济依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景区撑死都不“限客”。揆诸当下,门票预约制推广面也很有限。在此情境下,5A级景区显然应充当先行者,尤其是那些文物保护类、生态类及管理难的著名景区,更应将其早日付诸落实。

毕竟,“十一”期间游客爆棚的景象,基本上只发生在5A级景区。多个景区国庆首日遇冷,不过是为以往“疯堵”埋单而已。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景区接待游客规模前50位的,基本上都是4A、5A级景区,平均接待规模达752.52万人次,最低也达423.82万人次。占比约1%的5A级景区,承担了全国旅游景点一半的客流量。

而要落实门票预约制,自然有不少基础工作要做:要限量接待,就必须在对景区进行环境承受能力测定的基础上,对合理容量科学估算;还要建立配套的预约信息系统,建立类似酒店的预付价格机制,能接受电话专线、网上在线的预约,像山东省近日就推出覆盖省内120家景区的旅游电子票务系统,将原来旅行社散乱的验票方法纳入统一系统,游客可通过系统接入的各个销售渠道预订门票。此外,还要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景区的管理制度、承载量与实时流量情况、出行预警及其相关服务内容等。

当然,眼下公众“说走就走”和“排队购票”的旅游习惯,一时仍难完全改变,所以对于景区管理者,还须通过媒体、网络等媒介进行预约相关宣传,并设置切换的过渡期。在这方面,莫高窟的经验可资借鉴:它自8月1日起,实施网上预约售票,在1个月的过渡期内,每天留取少量零售票;9月起,景区售票处将关闭,全面实行预约制。

以门票预约应对拥堵、保证客流平衡,是景区治堵也是“御寒”的可取方式,在这方面,5A级景区应充当排头兵。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已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家公园体制”,那么可否选出部分国内知名景区作为改革的试点,把国家公园体制的建设尽快推开,由此打响终结景区高票价的第一枪。】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彭福伟日前表示,目前中国5A级景区中门票价格大多已过百元,部分甚至超过300元,占我国居民月收入比例远远高于国外的景区。媒体调查发现,一些景区往往通过打包的形式加价,一两个5A级景点加若干小景点,门票价格最高可趋近500元。例如,四川绵阳市北川羌城旅游区联票是465元,金华横店梦幻谷联票为430元。黄山风景区,官方公布价格为230元,但如果加上索道缆车,整体价格达到了550元。

中国风景区门票“世界最贵”,已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如此,许多景区单卖高价门票已不能满足其胃口,一些地方干脆把知名或不知名的景点以及各种消费一起打包,以联票形式强迫向游客销售,去年,湖南凤凰景区就因强售联票招致舆论批评。一张近500元景区联票是什么概念?它占到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用这笔钱把法国卢浮宫、美国黄石公园、印度泰姬陵、日本富士山全部都玩一遍都花不完。

从发改委官员的表态不难看出,景区门票过贵,这已成为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大众的共识。既然共识已经达成,现在的问题就是,怎么才能把景区门票价格降下来。

控制景区门票价格,有关部门不是没有作为。此前,从国家到地方均出台过门票“禁涨令”,在2012年国庆前,国家发改委还启动过一次轰轰烈烈的景区降价行动。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改变景区票价高昂的局面,给人造成的印象似乎是,票价控得越紧,涨价的反弹力度就越大。就在今年国庆前,国内多家知名景区宣布上调门票价格。

景区门票价格降不下来,表面上看,是因为地方将风景名胜区当成“摇钱树”,难以舍弃高票价背后的巨大利益。但在实际上,真正的问题在于,对于景区门票降价,主管部门说得多,做得少,相关的制度建设滞后。

例如,目前景区门票的定价过于随意,许多地方动辄拿成本当挡箭牌,强行涨价。但实际上,鉴于自然或文化景区的公益性定位,景区票价不应以成本为依据,我们现在急需一个标准,将景区票价与国民收入水平挂钩。

例如,要想确保景区门票低价,国家就需要对景区承担更大的投入责任。国外的景区门票之所以很低,就是因为国家财政承担了景区运营管理费用的大头,也就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通过国家直接管理,出资维护景区,才能为公众提供廉价的服务。

景区门票降价,不能单纯靠行政命令,而是要通过景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制定出具体的时间表去推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已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家公园体制”,那么可否选出部分国内知名景区作为改革的试点,把国家公园体制的建设尽快推开,由此打响终结景区高票价的第一枪。

9月30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之际,中国迎来首个“烈士纪念日”。上午10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

一个月前的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将9月30日定为烈士纪念日,立意显然不简单,次日便是国庆,隐含的深意是,没有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新中国的建立,也谈不上今天的幸福生活。仁人志士们为国捐躯,我们不曾遗忘;他们怀抱“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壮志,我们有责任缅怀他们。

按照今年3月31日民政部发布的《烈士公祭办法》,公祭烈士共有9项程序,比如行鞠躬礼、向烈士敬献花篮或者花圈、行三鞠躬礼,以及演奏国歌等等。每个程序都有深刻内涵,也都不可或缺。古人说,行礼如仪,9项程序一一完成,既体现了庄重的仪式感,也凸显了对烈士的敬重感。

设立烈士纪念日,举行纪念烈士活动,表达的是一个国家的基本立场。对烈士的态度,最能体检一个国家的价值观。从国民情感到国家责任,我们追寻的是一个个烈士,也是触摸国家的沧桑历史,从而更执著、更奋进;通过纪念烈士,国民牢牢凝聚一起,民族更具凝聚力。一个不忘记先烈的民族,一个敢于表达真实情感的国家必然更有希望,也更能赢得尊重。

我们纪念烈士,不是记住仇恨,也不是单纯的表达情感,而是传递我们的价值观,表明我们尊重生命,警示后人。犹记得,今年3月28日,在异国他乡长眠60余年的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由专机从韩国仁川机场运抵沈阳桃仙机场,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接收牺牲在韩国境内的志愿军遗骸。这一刻,让人泪流满面;这一刻,更让人读懂了国家存在的含义,国家情怀所本该具有的价值温度。

在和平年代,烈士的内涵正在宽泛。比如,在依法查处违法犯罪行为、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执行反恐怖任务和处置突发事件中牺牲的英雄,是烈士;在抢险救灾或者其他为了抢救、保护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公民生命财产牺牲的等等,也是烈士。任何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公共利益献身的人都值得我们尊敬和感念。

可以确定,每年的9月30日都是我们的一个牵挂,都是国人与烈士的一次“交流”,也是重温国家记忆、民族尊严的良好契机。9月30日每年毕竟只有一天,对烈士的致敬、对烈士精神的传承需要时时萦怀。将情感融入纪念活动,将责任上升到对民族魂、中国梦的追寻上,让纪念烈士成为全民共同追寻价值与信仰的一个符号,任重道远。

【法治,是一个国家秩序和繁荣的基石。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国家持续数十年的繁荣,也是得益于法治的恢复与不断进步。】

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65个国庆日。

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即将迎来改革的又一关键节点——19天后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并作出战略部署。就在昨天,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有理由对未来的法治建设提速寄予更多的期待。

法治,是一个国家秩序和繁荣的基石。无数事实证明,凡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曲折乃至动荡的时期,都是法治缺失的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国家持续数十年的繁荣,也是得益于法治的恢复与不断进步。

平心而论,过去若干年的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而且“通过法律之治”也有力促进了各个领域的改革,保障了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然而,与成绩相伴而生的也有问题——违法犯罪现象的多发趋势未有根本扭转;整体性的法治化进程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相比,仍显缓慢;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尤其是司法的公信力有待实质提升……

中国未来的发展面临很多挑战,应对这些挑战,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拥抱法治。多年来的治理实践反复证明,无论“青天式”的清官之治,还是刚性维稳机制,虽有立竿见影之效,但对社会矛盾的化解,显然并非治本之策。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规则之治的法治是不二法门。法治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淡化个人风格与好恶对于治国理政乃至社会矛盾纠纷处理的影响,避免人存政举、人走政息的现象。

拥抱法治,不仅意味着规矩和章法的存在,更意味着任何组织和个人都需要遵循这些规矩和章法。法治要求宪法和法律至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拥抱法治,意味着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一点在反腐上尤显意义。反腐要造就一种让官员不敢腐也不能腐的屏障,最终要靠制度的力量。而预防与打击腐败的制度的建立,不论是官员财产公开、权力寻租的杜绝、社会舆论的监督,都需要在立法、执法和司法层面连续发力,需要在法治上做文章。

拥抱法治,就要对“法律工具主义”作彻底的反思。现代法治不是先秦法家所谓的“通过法律的统治”,而是以限制公权力和保护公民权利为旨归的一整套制度和机制。

拥抱法治,还意味着对于公民合法权利与权利主张的尊重与保护。公民权利是否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权利主张是否能够切实得到表达和尊重,社会公平正义是否得到维护,这些都可以检验我们的法治建设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

在举国欢庆的今天,我们感怀几十年来国家发展的成就,此时此刻,我们也要认识到每个公民对于国家未来的责任。推动法治的动力,在执政者,也在社会大众,人人负起责任,为法治而努力,中国才会大有希望。

9月30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之际,中国迎来首个“烈士纪念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上午10时将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表达缅怀追思。这是今年以来中国以立法形式确立的第三个国家级纪念日。(9月30日 中国网)

不忘过去,才能展望未来。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者和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取的。站在和平的起点,才要铭记这些幸福的来之不易,把这些烈士们的功绩镌刻在心里。我们之所有现今的生活,与这些仁人志士的牺牲分不开。在国庆之前,设立这个节日,开展祭奠活动,意义非凡。

和平年代,很多青年人们,未经历过战火,对仅存在书本中的历史开始忘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西风东渐中,伴随着一些西方价值观的侵蚀,这些在和风细雨、阳光雨露悉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新一辈,缺乏的东西太多,内心的无助和彷徨、脆弱和浮夸,丝毫不能知悉身上的责任,更不要提什么价值观之流。原国防大学训练部副教育长纪明葵说:“现在的年轻人受西方价值观影响较大,比以往更看重自身价值,不知道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国家、社会对他们所做的工作。他们缺少集体和团队精神,更不愿为别人付出,理想信仰的缺失成了对牺牲、奉献的最大障碍。”在这些歪曲迷茫观念影响中,出现了一些“老人摔倒扶不扶”现象、公交车让座“老人打人”现象,还有很多官员的贪污腐化现象,这些都与我们最初建国时的那种奉献意识精神偏离太远,以至于让一些人提起,甚至愿意回到那个物质贫瘠、精神饱满的年代。

如果一个民族,忘记了历史,等于绝了自己的根,丢弃了自己身上固有的传统。很难想象,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祖国,没有爱国主义情怀,会成长为怎样一个人?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七次会议、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十次会议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从更高的立法层面明确设置这些节日来纪念缅怀这些革命先烈,重新认识到国之艰难,幸福来之不易,从中也会认识到国家对于治国思路的变化,在既往开来的进程中,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正能量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在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中,有学生表示,“我从来没有去过烈士陵园,平时也没做过什么纪念这些先烈的事情。我感觉烈士这个话题离我们挺遥远的,平时也不用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里。在特定的纪念日参加一些纪念活动就可以了,它本来就不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他们适应着现在社会快节奏的变化,或是为改变现状而努力,或是为了某种追求去放弃,但惟独没有想到过这些节日,很多人群提到烈士,也仅是原有书本上提到的“刘胡兰、董存瑞”几人,根本想不起还有谁是烈士?提到国庆节,打心底就认为,这就是一个旅游的黄金周,从没有想过国家为什么要设置国庆日?这些功能和人们认知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思考,书本上有限的东西已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打破这些,唯有国家立法层面提倡,不然,唤起民族觉醒,自立自强,到头来终是一句空话。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生在和平年代,唯有不忘历史,居安思危,才能肩负起使命责任,才能让中国丰富多彩、繁荣富强。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为那些付出生命鲜血的革命烈士和中国苦难牺牲的人们献出祭奠,唤起青年一代的觉醒、唤醒快节奏时代人们的麻木症,唯有激发社会正能量,才能为更好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